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地質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地質旅游

  地質旅游是指以地質遺跡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作為主要旅游資源的一種主題旅游。它包括旅游資源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以及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人類文化遺跡,還有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的遺跡。

  地質旅游在歐洲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旅游活動,但在我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且有著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我國地大物博,地質旅游資源豐富,截至2005年,我國已先後申報了85家國家地質公園和12家世界地質公園。根據《中國旅游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地質旅游資源可分為35種,如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地質構造遺跡、岩石、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古人類遺址、溶洞等,因此我國具備開發地質旅游良好的基礎條件。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及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游客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追求旅游的高層次性、高知識性、高質量性。地質旅游作為一種集科普性、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於一體的旅游方式正為越來越多的游客所喜愛。

  開展地質旅游可將地學知識融於旅游資源中,使旅游資源更具生命力。旅游景點具知識性、趣味性,能提升旅游層次、質量,可很好地滿足游客求新求異、追根究底的心理需要;同時也有利於地學知識的普及,發揮地學知識的實用性即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使其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開發地質旅游還有利於激發游客的環保意識,促進地質遺跡的保護及其環境的改善,甚至促進整個社會生存環境的改善及其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游的意義[1]

  1.地質旅游的扶貧功能

  地質旅游與其他旅游產品一樣,可以在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舉措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國眾多的礦產資源分佈在旅游資源蘊藏豐富的地區,與貧困地區有很大的重合性。例如我國南方成片發育的岩溶地貌的地區,人口約1.5億之多。岩溶地區具有獨特空間意義,它既有豐富水力、礦產和景觀3大優勢,又是集“老、少、邊、山、窮”於一體的典型區域。我國大多數矽卡岩型多金屬礦產產於上述地區,除了鐵、銅、鉛、鋅、汞、銻等金屬外,還有許多準寶石級的矽卡岩礦物,如石榴子石、綠柱石、黃玉、電氣石、水晶等,過去常把這些矽卡岩礦物當成廢石拋棄。其實他們都是寶貴的岩石礦物資源,是貧困山民的一筆財富,可以利用其加工成玉石工藝品和觀賞石,製成旅游商品或特色紀念品。希望有遠見的礦山經營者利用現有的部分礦山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同時,開發周圍的山水風光,發展成礦山風光旅游景區,藉此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吸引發達地區的人們前來旅游消費,促使貧困地區的民眾和地方財政脫貧致富。

  2.地質旅游可以延長礦區壽命

  國家為建設一個礦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交通、生產、生活設備。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一個礦山的礦石儲量再豐富,也有一天會被採光。資源一旦枯竭,所有的設施功能也就結束,礦山從此衰落,多麼可惜。如果從現在開始,各級領導者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多角度拓展思路,有計劃地將部分礦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觀費陛的地質體其價值遠遠超過礦石本身的價值)。旅游資源是不會輕易消亡的,可以長期反覆使用,只要有足夠的可觀賞的內容,加上不斷的維護、拓展、創新和優良服務,縱然礦石採光了,礦區的壽命還是可以延續下去。由於礦區前期建設的各項功能比較齊全,部分轉化為旅游功能時,又具有投資少、建設周期短和見效快的優勢。

  3.地質旅游具有和諧社會的功能

  由於歷史的原因,礦產部門自恃礦產是國家財產,開礦是國家行為,當地政府和群眾應無條件支持。而當地群眾,尤其是貧困山民則認為,礦產部門在自家門口開礦,自己應該得到經濟上、物質上的補償。所以明裡提出要求,暗裡有所行動,為此雙方發生矛盾,大小摩擦時有發生。如果當地政府與礦產部門合作,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共同策劃,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發礦山風光旅游產品,雙方通過協商合理分配利益,就可以既不影響開礦主業,又增加一條生財之路,還為當地經濟增添新的內容,帶旺地方經濟,解決部分山民就業,改善群眾生活。共同的利益必然密切雙方的關係,也實現社區和諧久安。

  4.地質旅游具有普及地學知識的功能

  地質旅游也是一種文化旅游。地學的神奇奧妙可以激發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探索大自然神秘魔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旅游者每參加一次地質旅游,每到一處,目睹一切瑰麗的自然風光、地貌組合、閃光的礦石、千姿百態的奇石,心裡總會在問,是什麼力量創造如此的大千世界,也總希望探個究竟。其實這種種自然景象都可以用地學加以解釋。遺憾的是,許多景區的導游在介紹景物時,往往就景論景。無話可說時,便無中生有地編造神話,且這個神話還可以千篇一律地套用到類似的不同景區。隨著游客品位的提高,游客對旅游的深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旅游組織者應該承當傳播科學知識的責任,用地學的知識解釋景物的成因,滿足游客樂中求知的高層次要求。因此,每一個地質旅游景區,便成為普及地學知識最生動、最直觀的天然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偉,張國勇.地質旅游的開發及其知識產權保護(A).西部探礦工程.2011,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地質旅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