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地質旅游資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地質旅游資源

  地質旅游資源是指旅游業中地質資材的物質形式。地球的外層有氣、液、固三大圈,其中固體地殼是由許多具有大小和形態的三度空間岩石及礦床的實體所構成,這種實體在地質學上稱為地質體。包括成層狀的地層,不同形態的火成岩體,各種性質的沉積物,各種類型的礦床。地質旅游資源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併在地質體上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由於這些地質體擁有各自獨特的空間格局與造型功能,所以它們在觀賞與科學研究上產生某種吸引力,其吸引力包括地質體本身的吸引,如獨特、壯觀的地質構造;體現地球史的地質剖面,神秘的化石;各種神奇的、體現地球本身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火山、地震遺跡;五光十色的岩石礦物以及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等。

  地質旅游資源通常是構成一個地區山水風貌的基礎,作為地質學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作為旅游資源,具有重大的觀賞價值及重要的科普社會效益。所以,我們把具有觀賞價值及重要的科普、社會效益的地質體(構造、岩性、地層、礦床等)形成的景觀統稱為地質旅游資源。[1]

地質旅游資源的形成[1]

  地質旅游資源的基礎是自然界中由地質體所構成的乾奇百怪的自然景觀。地球從形成原始地殼和圈層結構,迄今已有40多億年,45億年前,銀河系中的第二節地質旅游資源的形成地質旅游資源的基礎是自然界中由地質體所構成的乾奇百怪的自然景觀。地球從形成原始地殼和圈層結構,迄今已有40多億年,45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顆新星的爆發誕生了太陽系和地球。經過五、六億年的凝聚過程,固體地球的錶面結成了一層薄薄的硬殼,便是原始的地殼。至此,地球的天文階段宣告結束,進入了地質歷史階段。地球首先是進入太古宙(35億年—25億年),原始地殼在一次密集的流星雨衝擊下處處破裂。於是,發源於地幔的灼熱岩漿便沿著裂縫衝出地面,形成劇烈的火山爆發。火山把地球內部的氣體和水分帶出來,進入高空,形成了大氣圈和水圈。原始的水圈溫度高達幾百度,濃密的水氣在空中冷凝成水滴,又降回地面。水通過這樣的迴圈,使地殼錶面的溫度逐漸下降,同時也不斷地沖刷著原始地殼。

  在35億年前的太古宙初期,碳、氫、氧、氮等元素在宇宙線和雷電的作用下,聚合成低分子到高分子的有機化合物,最後出現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質質點。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水中完成的,所以水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到了太古宙晚期,地殼經過多次的岩漿噴出侵入,變質混合,某些局部地方開始固結硬化,向著穩定的方向發展,終於形成了大陸基底地塊——陸核。小塊的陸核猶如一個個孤島漂浮在覆蓋全球的茫茫海洋之中。

  接著,地球進入了元古宙(25億年-6億年前),在其初期,地球上出現了一場廣泛的構造運動,在我國稱為呂梁運動。通過這次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陸核進一步擴大,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穩定的陸地,稱為原地台。中元古宙時原地台進一步擴大,形成古地台。同時,海洋中許多活動性較大的地方,在構造運動中被擠壓隆起,形成褶皺山系並與古地台連在一起。使古地臺面積增大。現今亞洲大陸上最大的一塊古陸即華北古陸,就是這樣形成的。中元古宙之時,地球上到處是熱帶氣候,氣溫可能比現代赤道地區還高出一倍以上。這樣的溫度造成水中的二氧化碳過飽和,於是海洋中沉積了大量蒸發性碳酸鹽類岩石白雲石。當時,海洋中的藻類植物已具有細胞核,屬於較高等的真核生物。它們的群體保存在石灰岩和白雲岩中,使岩石具有絢爛多姿的色彩和花紋,稱為疊層岩,可作為高級的裝飾建築材料。到了晚元古宙末期,海洋里更出現了具有硬殼的小型動物,如軟舌螺和小型腹足類。說明生物演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也就是說,隱生生物時代告一段落,顯生生物時代從此開始。

  顯生宙(6億年前-現在)。顯生宙的第一個時代叫早古生代(6億年-4億年)。它劃分為三個紀,即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早古生代的構造運動稱為加里東運動。這時候,介於地台之間的是劇烈拗陷的地槽,其中沉積了上萬米厚的下古生界。同時,地台不斷受到海浸,變成淺海,許多地臺上也沉積了幾百米到幾公裡的海相地層,成為地台的蓋層。當時我國的西部主要為地槽區,包括阿爾泰、天山、昆侖、祁連、秦嶺等地槽。到了早古生代末期,由於加里東運動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區發生了強烈的褶皺運動,有些地槽先後褶皺隆起,使地槽範圍縮小和消失,陸地面積增大。這引起了地理環境和生物界的重大變革。晚古生代距今4-2.3億年,分為泥盆、石炭和二疊三個紀。晚古生代的構造運動稱為海西運動,海西運動的影響遠比加里東運動的影響顯著而廣泛,許多山槽先後褶皺隆起成山。在我國,西北和北部地槽都褶皺隆起,形成了興安嶺、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秦嶺等褶皺山脈。同時,海水也大規模撤退。東北、華北、華南的一部分,已連接成廣闊的大陸。石炭和二疊時位於太湖之濱的部分石灰岩,由於地下水的溶解和湖水的衝擊,形成了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成為園林珍品。

  中生代距今2.3億年-0.7億年,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的構造運動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發生在三疊紀的印支運動;一是發生於侏羅紀和白堊紀的燕山運動。印支運動是我國的西部和西南部的地槽全部褶皺隆起,華南地盤上升,海水退出。燕山運動期間,我國西部出現了大型拗陷盆地,如陝甘寧盆地等。岩漿運動和構造運動比較微弱;相反,東部地形複雜,火山活動、岩漿侵入和構造運動都十分劇烈,形成安山岩、流紋岩及火山岩,如長白山上部即為火山岩,雁蕩山的山體則由流紋岩構成。中生代的突出標誌是爬行動物高度發展,其中最占優勢的一類是恐龍。但是,到中生代末,盛極一時的恐龍在地球上完全絕跡,什麼原因呢,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

  新生代是地質史上最近的一代,歷經約7000萬年。新生代共分兩個紀:第三紀和第四紀。其構造運動是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時整個地中海先後發生強烈的褶皺,地球上出現了橫亘東西的山脈,包括北非的阿特拉斯山,歐洲的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以及向東延伸的高加索山和喜馬拉雅山。它們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褶皺山脈。

  第四紀開始我國的地形已與現代相似。但是,新構造運動還很強烈,山脈的隆起,盆地的沉降,青藏高原躍居為世界屋脊。地殼升降運動和斷裂運動常常聯繫在一起,斷裂造成差異性升降,上升部分形成高山,下降部分形成谷地和湖泊。長江上游的廬山和九華山都是第四紀以來強烈上升的斷塊山,泰山和昆明的西山也是斷塊山,而西山腳下的滇池則是相對下降形成的斷陷湖。第四紀地層中還含有人類化石。以上地球發展的歷史為我們展示了地質旅游(科普、動漫旅游)的前景。

地質旅游資源的特點[2]

  地質旅游資源有以下特點:

  1.一個區域的風景總面貌、總格局是由該區域的地質總骨架構成的。因此,地質旅游資源是其它旅游資源的構成基礎。

  2.一些地質旅游資源具有科學研究和觀賞的雙重價值,適合開發成專項科學考察或探險旅游項目。

  3.地質旅游資源一般具有不可再造性,特別應註意保護。

地質旅游資源的類型[2]

  1.典型地質構造旅游資源

  地質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岩石發生變形、變位從而改變地殼構造的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又稱內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內部能量所發生的作用,它能使地殼產生一種強烈的擠壓、拉伸或扭動,從而引起地殼褶皺、升降、斷裂等變動,間或伴隨有火山、地震等現象,這就是所謂地殼運動。地表上規模巨大的凹凸面,如大陸與大洋,以及大陸與大洋中的基本地形,如山地與平原、海洋深槽與海底山脊等基本地貌,都是由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運動造成的。總體來說,可以將地質旅游資源分成褶皺和斷裂兩類:

  (1)褶皺構造遺址旅游資源

  褶皺是指岩層在受橫向壓力過程中所產生的連續彎曲構造。它有兩種基本類型:背斜和向斜,背斜是岩層向上彎曲的構造;向斜是岩層向下彎曲的構造。在未經外力作用的情況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褶皺構造的規模一般很大,喜馬拉雅山就是巨型褶皺帶。因此,褶皺構造對風景地貌的形成往往起著控制性作用。

  (2)斷裂構造遺址旅游資源

  斷裂是指地殼岩石受力後發生變形,當所受的力超過岩石本身的強度時,其連續完整性會受到破壞,形成斷裂構造。一般有兩種構造:節理和斷層。

  節理(裂隙):岩石受力發生破壞後,破裂面兩邊岩石沒有發生顯著位移的斷裂構造。節理的存在,可以加速各種外營力的侵蝕過程,是形成地貌旅游資源的關鍵。我國的張家界、雲南路南石林等就是沿垂直節理侵蝕的產物。

  斷層:岩層因斷裂而變動位置,一部分升起,一部分陷落,叫作斷層。在斷層區域中,突出於兩個陷落間的地塊,叫作“地壘”;兩地壘間的陷落地帶,叫作“地塹”。不同種類的斷層其規模相差迥異,小的斷層可以在一塊岩石標本上觀察到,大的斷層可形成巨大裂谷。規模較大的斷層一般都具有陡峭、雄偉的旅游美學特征。

  2.典型的標準地層剖面旅游資源

  標準地層剖面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科學考察價值,對於研究某個特定時期的地質發展史、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與生物有關的礦產形成有重要意義。我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有很多標準的地質剖面。例如,長江三峽保存著從震旦紀至第三紀約8億年的地層剖面和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其中以南沱至石碑一帶保存最為完好和清楚。80年代初國際“地科聯”將西陵峽蓮沱附近的下古生代震旦紀地層剖面列為世界典型剖面之一。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這些具有世界性科研價值的旅游資源,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

  3.岩石、礦物旅游資源

  (1)岩石旅游資源

  地球外表是由岩石組成的,岩石是地形發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所謂岩石,就是地殼中由地質作用所形成的並按一定的結構、構造所形成的地質體。岩石的種類很多,一般根據成因可分為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

  火成岩:是由炙熱的岩漿直接冷卻凝結而成的,是一種原生的岩石。火成岩中分佈最為廣泛的是花崗岩。花崗岩一般構成山地的核心,成為顯著的隆起地形。大小興安嶺、祁連山、泰山、衡山、華山、黃山、九華山等都是由花崗岩組成,具有雄偉高大的美學特征。它們雖然都屬花崗岩山體,但因其所含礦物成分不同,或因節理髮育的方向不同又形成了不同形狀的山體,有的山頂較平圓,有的則形成懸崖峭壁等等。

  玄武岩是火成岩中分佈僅次於花崗岩的岩石,它往往構成玄武岩高原和臺地,多為平頂方山和柱狀山,如長白山地、海南島北部山地等。

  沉積岩:是原有岩石被破壞後礦物質重新積聚堆積起來,或者是由動植物遺體堆積而成的岩石。沉積岩中最具有觀賞性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具有玲瓏多姿、瘦骨突兀的特點,在江南園林中用於堆砌假山和奇峰異洞。石灰岩、白雲岩也屬於沉積岩,它們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可形成岩溶地貌;紅色砂岩岩層很厚的地方可形成丹霞地貌。

  變質岩:是既成的岩石進入地下新的環境,經受高溫、高壓和灼熱的氣體或液體的作用以後,礦物成分重新變更排列而形成的。常見的變質岩有大理石、石英岩、片麻岩、板岩等等。其中,石英岩最為堅硬,多形成較高的山峰;片麻岩和板岩多形成低而緩的地形;大理石則最具有觀賞性,在我國開采和使用歷史悠久。

  (2)礦物旅游資源

  一些礦物具有觀賞性,也屬於旅游資源。在我國,瑩石、水晶、瑪瑙、碧玉、翡翠、光滷石、壽山石等較為出名。

  4.冰川活動遺跡旅游資源

  根據冰川所處的緯度位置、形狀和規模,可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種。極地地區因緯度高,終年千里冰封,這種不受任何地形約束且體積、規模極大的冰塊稱為大陸冰川;而在中、低緯度的高山雪線以上形成的冰川稱為山嶽冰川。我國的現代冰川幾乎全部是山嶽冰川。

  我國境內有許多冰川活動遺跡,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高山上,東部有些中高山也發現了大量冰川地貌。其中既有古冰川遺跡,如角峰、刃脊、冰窖、冰鬥、冰桌等,也有現代冰川地貌類型。

  著名的冰川遺跡旅游景點有廬山、湖北神農架、四川瀘定海螺溝冰川公園、西藏珠穆朗瑪峰麓冰塔林、浙江天目山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螺溝。海螺溝是貢嘎山高峰東坡下的一條長達30公裡的冰川峽谷,這裡風景奇特,自然景觀中外罕見。在面積約2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有長達14.7公裡的現代冰川,由於冰川運動和融凍作用,形成了眾多的冰洞、冰橋、冰桌、冰面湖、冰面河,晶瑩璀璨,秀麗迷人。其中最為壯觀的是位於冰川上部的大冰瀑布,它寬1100米,落差1080米,僅次於加拿大國家冰川公園內落差1100米冰瀑布,居世界第二。這是我國海拔最低的冰川,旅游者可涉足觀賞,不會產生高山生理反應。海螺溝於1984年初被髮現,1987年10月正式開闢為冰川森林公園,向中外旅游者開放。

  5.古生物化石旅游資源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骸以及生物活動的遺跡、遺物的總稱。按其保存特點,可分為未變實體化石、變化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五類。這些化石都具有指示古代生物存在的功能,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其中變化實體化石和遺跡化石,還可作為旅游吸引物,吸引人們觀賞。

  我國具有觀賞價值的化石有很多,大多都收藏在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之中。較為著名的有北京地質及自然博物館、山東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等,其中山東山旺已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化石保護區,被人們稱為“天然化石博物館”。

  6.火山、地震遺跡旅游資源

  (1)火山遺跡旅游資源

  火山景觀的形成是由噴出熔岩的形狀、噴發強度、噴發次數以及原始地貌所決定的。火山遺跡是由火山噴發留下的各種遺跡,如火口湖、堰塞湖、火山錐、溫泉、熔岩洞穴等組成,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資源。

  我國最著名的火山遺跡奇觀是黑龍江德都境內的五大連池,由14座互不相連的火山錐形成,綿延1200平方公裡的熔岩臺地,素有“火山博物館”之稱。雲南騰衝火山口溫泉群是個幾經發現和開發的著名火山溫泉群,有大小火山、火山口、火山錐20處,周圍散佈著千姿百態的火山角礫、火山渣和熔岩石;在60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發現有溫泉群80處,既有90--105~12的高溫沸泉,又有低溫碳酸泉和供沐浴的溫泉,還有可供“蒸療”的氣泉。

  (2)震跡旅游資源

  地震是地球運動和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從地球內部傳播出來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面震動。所謂震跡旅游資源就是由破壞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遺跡景觀。需要指出的是,震跡旅游資源不是人們樂意形成的一種旅游資源,而且也不能人工塑造,但是它的效應卻是任何其它旅游資源無法替代的。震跡旅游資源的基本旅游功能是:以地震科學考察為主,通過考察、參觀獲得有關地震的知識。由於地震原因的多樣性,使震跡旅游資源形成具有多樣性、複雜性的特點。震跡旅游資源除了自然震跡(建築物的坍塌、城鎮村宅的陷落、河流的堰塞等),還有通過人類改造震跡而形成的震後建設新貌以及各種紀念性的地震標誌,如地震紀念塔、碑、展覽館等。我國的唐山市可以開發震跡旅游資源。

  7.海蝕、海積遺跡旅游資源

  海蝕和海積是塑造海岸地貌的兩種不同性質的外營力。海蝕、海積是在地殼升降運動等內營力和這兩種外營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海岸線變動而造成的遺跡。

  (1)海蝕遺跡旅游資源:在海岬等海岸突出部位,因為岸陡水深,波浪幅聚,波能增強,常產生海蝕地形。海蝕地形主要有以下幾種:海蝕崖(如旅順口外的峭壁、山東半島的成山頭等)、海蝕柱(如汕頭的石岩灘、大連的黑石礁等)、海蝕洞(如浙江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等)、海蝕拱橋(如福建笏石半島和大練島的海拱石)。

  (2)海積遺跡旅游資源:在海灣中,因為其波浪擴散,波能減弱,故灣頂可形成海積地形(如沙灘、沙壩、連島壩等)。有的沙壩可將海岸與沿海島嶼連接起來,這種由沙礫灘地與陸地相連的島叫陸連島,如山東煙臺的芝罘島、廣東汕頭的達濠島等。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董曉峰.旅游資源學.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2. 2.0 2.1 丁季華.旅游資源學.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y桑,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地質旅游資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