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勞動力投入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勞動力投入法

  勞動力投入法是指由義大利統計局開發並用於國民經濟核算的。其原理是:根據住戶調查數據和人口普查數據估計出勞動力總量,假定該項估計值是沒有遺漏的,則它與官方登記的勞動力數量之間的差異就是從事未觀測經濟活動的勞動力總量。將其乘以每單位勞動力的產出或增加值,就可以仿算出未觀測經濟的規模。由於勞動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產投入,而且可以較為精確地加以度量,因此該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勞動力投入法的步驟[1]

  勞動力投入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首先,根據住戶勞動力調查和其他人口數據,估計出不同經濟活動和不同規模企業投入GDP生產的勞動力的供給量;其次,根據定期或專項企業調查,估計出不同經濟活動和不同規模企業每單位勞動力投入的產出與增加值;最後,用每單位勞動力的產出與增加值乘以勞動力投入量,得到不同經濟活動和不同規模企業的產出與增加值。

  在上述計算過程中,勞動力投入實際上起著權重的作用。根據該權重,可以把企業調查得到的產出和增加值外推為生產總值。通常情況下,住戶勞動力調查收集到的勞動力數據比企業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數據更全面。例如,有的企業規模太小,未進行登記註冊,所以在構建企業調查框時未將其包括在內;有的企業規模太小,不在企業調查範圍內;有的企業為了逃稅或逃避行政管制,可能會隱瞞相應的勞動力投入,而勞動者本人隱瞞勞動力投入的動機較弱,有可能在住戶勞動力調查中上報自己的勞動力投入。

  勞動力投入法是否可行,取決於勞動力投入量的可靠性和每單位勞動力的產出與附加值指標的可靠性。其中,勞動力投入且和每單位勞動力的產出與增加值指標是針對不同的經濟活動部門分別計算的。勞動力投入法只能用於可以提供這些數據的經濟部門,且數據的詳細程度受勞動力調查的制約。所以,應用勞動力投入法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有健全的勞動力調查。

  勞動力投入法不僅可用於估算萊一部門經濟活動的生產總量,還可用於估算未觀測生產。其原理是:將從使用方(雇主)測度的工資就業與從供給方(雇員)測度的工資和就業加以比較,如果適當考慮概念的差異,二者的差額就反映了從企業數據中遺漏活動的規模和分佈狀況。具體步驟如下:

  (1)根據住戶勞動力調查數據估計生產中的勞動力投入。通過住戶勞動力調查取得勞動力投人數據,輔之以人口和行政管理數據中有關勞動參與的信息。住戶勞動力調查必須包括有關活動種類、工時數和企業規模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按規模對經濟活動進行分類的基礎,也是把就業人數轉化為標淮勞動力投入單位(如工時數或全日制等值就業)的基礎。

  (2)根據企業調查數據估計生產中的勞動力投入。將企業調查中獲得的數據分類詳細程度一致。企業調查數據還必須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便把就業人數轉換為標準單位的勞動力投入量。

  (3)勞動力投入指標標準化。住戶勞動力調查得到的數據通常是就業人數,企業調查得到的數據通常是職位數,而一個人可能不止有一個職位,因此,為了對兩種來源的數據進行比較,必須將其轉換為相同標準單位的勞動力投入,或表示為工時數,或表示為全日制等值就業。

  (4)兩組數據的比較。將企業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人數據與住戶勞動力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入數據加以比較,並對二者的差異進行分析。如前所述,住戶勞動力調查的覆蓋範圍較廣,可以作為主要的源數據,但企業調查得到的按規模分類的經濟活動數據更為可靠。

  (5)確定企業調查中遺漏的勞動力投入。在上一步的比較分析中,住戶勞動力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人與企業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入之間有一個差額,可以將它作為企業調查中未觀測到的勞動力投入,但這隻是一個下限值,因為有些勞動力投入可能在兩組數據中都沒有反映出來。

  (6)估計每單位勞動力投入的產出與增加值。這兩種比率指標都要按活動規模分組計算,活動規模分組的詳細程度與計算勞動力投入時的分組詳細程度要相同。理想的做法是通過專項調查或研究取得相關的比率指標。如果沒有專項調查或研究,也可以利用企業調查數據和行政管理數據,但要對低估的產出進行調整。

  (7)將未觀測到的勞動力投入量與比率指標相乘,估算出未觀測生產。這是勞動力投入法的最後一步。

勞動力投入法的適用條件及優勢[1]

  勞動力投入法的適用條件包括:

  (1)企業名錄中遺漏的或分類有誤的小企業較多,其原因是企業沒有登記註冊或轉產率較高;

  (2)存在大旦非正規(即未註冊)勞動力;

  (3)企業瞞報生產的數量較多;

  (4)勞動力投入調查較為健全。

  勞動力投入調查是一種瞭解未觀測活動的有效工具。首先,勞動力投入調查涉及的範圍廣泛,樣本的抽選較為容易,即使在統計體系不甚發達的國家,也具有開展勞動力調查的基礎;其次,相對於收入調查等涉及敏感性問題的調查而言,勞動者隱瞞未觀測活動的動機不強,更容易得到被調查者的合作,往往能夠收集到比較真實的數據;最後,調查中收集到的勞動力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信息可以相互比照。

勞動力投入法存在的主要問題[1]

  (1)假定未觀測經濟部門與官方經濟部門中勞動生產率相等,實際上非正規部門的規模較小、活動分散,其產出率和增加值率通常低於正規部門,這會造成結果的低估

  (2)導致勞動力總量與登記數量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些人可能同時擁有兩份工作,而調查數據未能反映這種情況;

  (3)企業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入數據與住戶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入數據必須是獨立的,否則二者的對照就失去了意義;

  (4)住戶調查得到的勞動力投人數據也可能有遺漏,因此勞動力投入法得出的估計值只是實際未觀測活動的一個下限值;

  (5)要獲得分行業的產出率和增加值率數據,較為理想的途徑是專項調查或研究,但這樣做的成成本高,因此實踐中常常利用企業調查或行政管理二手資料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劉丹丹著,未觀測經濟:測算方法與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0,第80頁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力投入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