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親子參照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親子參照效應(Parental reference effect)、父親/母親參照效應(Father-reference/ Mother-reference effect)、孩子參照效應(Child- reference efect)

目錄

什麼是親子參照效應

  親子參照效應是指父母與子女互相都會將對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

  有研究者指出個體參照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他人產生了記憶參照效應,即表現出母親參照效應、父親參照效應、朋友參照效應和戀人參照效應等。

  可以將親子參照效應的定義理解為:與親子對彼此相聯繫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除了低於或類似於與自我有關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外,均優於對與其它參照條件相有關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的現象。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親代對子代的參照,即孩子參照效應,另一方面是子代對親代的參照,即父親/母親參照效應。這種雙向的參照我們稱之為親子參照效應。[1]

親子參照效應的提出[1]

  親子參照效應的提出是建立在自我參照效應的深入研究基礎上,是對自我參照效應的擴展研究。所謂自我參照效應,是指對“與自我相聯繫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優於對與其它編碼條件相聯繫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的現象”。它的發現使自我和記憶聯繫在一起,大量心理學家開始通過這一視角來研究自我, 結合對自我的已有理論研究,對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和細化。

  那麼在該理論的支撐下,對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也擴展到對重要他人參照效應的研究,而對重要他人參照的研究,是在已有的自我參照效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Bower和Giliga以西方人為被試的研究表明,母親參照編碼導致了和自我參照編碼一樣好的回憶和再認成績,即表現出母親參照效應。國內學者朱渫和張力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表明,參照母親條件下的記憶成績與參照自我條件下的記憶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即表現出母親參照效應。可以說,母親參照效應的發現,標志著重要他人參照效應的發現。之後隨著研究的深入,戚健俐和朱瀅的研究也發現,參照母親條件下的記憶成績幾乎與參照自我有同樣好的成績,參照父親條件下的記憶成績與參照自我條件下的記憶也幾乎一樣好,而參照母親條件下的記憶成績與參照父親條件下的記憶成績二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即不僅表現出母親參照效應,也存在父親參照效應,即表明在中國人的自我概念中包含父母親這樣的重要他人。當然重要他人參照效應並不僅限於父母親參照效應,有研究者還發現了朋友參照效應、戀人參照效應等。

  從上述研究中,我們認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東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觀點,也就是說孩子視父母親為自我的組成部分,那麼父母親是否也將自己的孩子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呢,這在國內的研究中似乎是個空白。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母子連心”,我們預期中國父母的自我中包括孩子,即與孩子有關的信息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會有相同好的記憶效果。也就是說我們預期在親子之間,由於與生俱來的親密感,使得彼此更容易進入對方的自我圖式

親子參照效應的影響因素[1]

  親子參照效應是一種特殊的自我參照效應,影響自我參照效應的因素,也很有可能成為影響親子參照效應的因素,可能因素有幾個方面:

  1.參照他人的親密度

  社會規範理論認為,關係類型可能是決定個體對他人利益得失關心程度的首要因素,依據關係類型的親疏,個體在考慮利益得失時會有一定的區別,如果是高親密度關係類型(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個體會格外關註,那麼自我也就更可能包括他人,如果是低親密類型,那麼個體可能不會將自我的資源分配給低親密度的他人,這與自我資源有限性是一致的。根據自我包括他人的理論,我們認為自我為提高自身實現目標的能力會將他人包括進自我,但是將他人包括自我並不是沒有界限的,因為將他人包括進自我也需要占用自我資源,而自我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個體只能將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他人包括到自我中。我們認為親子之間是血濃於水的至親,他們之間屬於社會規範理論中所說的高親密度,但是由於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親子間的實際親密度會有所差異。

  2.參照他人的熟悉度

  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熟悉的人之間,可能並不一定很親密,但是親密的人之間一定很熟悉。而親子之間作為非常親密的他人,從一般意義上而言,對彼此間可謂是高熟悉度的。

  3.自我構念的差異

  通過研究文化對人的自我體系形成所造成的影響,Markus和Kitayama將個體從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角度來定義自我的認知結構,稱之為自我構念。在該理論下有兩種自我構念,即適應於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下的獨立型自我構念和適應於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互依型自我構念。因為西方文化較註重個人的價值,將自我視為獨立的實體,而東方文化更強調自我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相互協調性。雖然該理論是針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提出的,但是Markus和Kitayama也曾指出,實際上每種文化下都存在獨立型自我和互倚型自我兩種自我構念類型。

  在中國這一典型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很多研究者將自我構念作為文化內變數的研究。自我構念作為文化內確實對自我參照效應是具有一定的影響。 隨著整個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各種國家民族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自我構念已成為文化內變數的重要一員,它和自我概念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著自我結構。

  4.個體性別差異

  從一般意義上說,相對於女性而言,男性更具個人主義特征,在與人相處方面可能具有較弱的關係性;而女性可能更強調與他人的聯繫和與他人融合,具有較強的關係性,這一說法與已得到某些研究的證實。男女兩性這種性格上的差異,會映射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會反映到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方面,比如父親和母親、兒子和女兒。性別上的差異可能會影響親子參照效應方面的差異。

  除上述影響因素外,影響親子參照效應的因素可能還有:個體人格特質(高自尊者、低自尊者)、個體的年齡差異(兒童、青年、老年)、個體的認知方式(場依存型、場獨立型)、回憶方式(自出回憶、再認回憶)、刺激材料的性質(形容詞、名詞)以及其他情境因素(學習任務和測試任務的編碼方式的不同)等。

親子參照效應的意義[2]

  親子參照效應包括孩子的父/母參照效應和父母的孩子參照效應,因而是一個整合性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以親子對為單位對記憶參照效應做出的新擴展。

  親子參照效應及其研究範式可能會為未來親子關係的研究註入新的活力。親子關係是個體眾多社會關係中最先發生的、基於遺傳和血緣的先天交往關係,親子交往作為個體早期經驗的重要部分,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的影響是源頭性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親子關係對個體的認知尤其是社會認知的發展,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研究中大多採用問卷、訪談等顯性的研究範式和手段去探究二者之間的關係,也得出了大量具有建設意義的研究結論,但是採用自我報告類的研究方法,難免受到社會贊許效應的影響。親子參照效應可以看作是測量親子雙方彼此自我的重疊和共用度的隱性標準,對親子參照效應的探討不僅可以促進我們理解自我的本質和結構,而且可以在有效減少社會贊許干擾的情境下測量親子關係,得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

  另外,有關個體社會性發展的理論及研究表明:父母親在兒童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猜測親子對的自我包括彼此,可能是父母親影響兒童社會性(例如:性別角色自我同一性)發展、完善的內在方式和途徑,對於親子參照效應的探討將會為家庭因素在孩子社會化發展過程中作用的機制給予一定的解析。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尹娣. 親子依戀對親子參照效應的影響[D]. 浙江師範大學, 2012.
  2. 丁冬苗. 親子參照效應及其影響因素[D].浙江師範大學,2013.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親子參照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