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教育行政决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教育行政决策[1]

  教育行政决策是从处理教育事务的若干备选方案中确定能实现预定目标的适当方案的过程,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它主要有以下分类:规范化程序化决策和非规范化、非程序化决策;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战略决策和事务性决策等。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化、程序化的有关教育的宏观战略决策。

  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教育行政机关决策两个层次。因为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中的教育主管机关,所以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教育决策的主要提案机关。一方面,教育行政机关应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可行的提案草案;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机关应将其对教育发展的科学而可行的战略建对与教育有关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从狭义上看,它仅指教育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根据政府的教育决策,做出贯彻实施的具体决定的过程。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行政决策,其主要标准有: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其过程包括: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必要咨询和备选方案的起草与论证,决策中的民主讨论和按法定程序表决,决策后的试点和个案总结,修订后决策的普遍实行等。因此,有必要建立教育行政决策咨询和评估机构、制定教育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规定教育行政决策的责任承担等。

教育行政决策的特性[2]

  1.求标性

  教育行政决策同其他决策一样,都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制定的,同时又是为一定的目标服务的。教育目标规定、制约教育行政决策,教育行政决策又服务、服从于教育目标,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不为一定的教育目标制约和不为一定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行政决策都是不存在的。

  2.求多性

  教育行政决策就是要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因此,可供选择的方案应该多,只有一个方案就没有决策可言。

  3.求优性

  方案不优化,所作的决策就没有什么价值。因此,决策应在“优”字上做文章,无论是选择方案,还是方案中的指标、时间、人力、财力等因素,都应该从优选择。

  4.求实性

  这是指教育行政决策既要符合教育实际,又要便于实施和能取得实效。

教育行政决策的类型[2]

  教育行政决策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下划分:

  从影响范围和规模划分,有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宏观决策涉及国家和某一地区教育发展的大事;微观决策是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决策,或是某一所学校、某一教育行政部门的小型决策;中观决策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二者之间的决策。

  从层次划分,有战略决策、战役决策战术决策。它们是教育行政决策中具有从属关系的三个部分。教育战略决策的目标带有全局性,而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则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

  从规律划分,有常规型决策和非常规型决策。常规型决策是教育行政活动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的决策,它们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较容易解决。非常规型决策是指那些无先例可循,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从目标划分,有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

  从性质划分,有风险型决策竞争型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带有风险因素、可靠程度比较差的决策。竞争型决策是指有竞争对手的决策。

  从具备的条件划分,有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几个方案中都有一个明确的肯定的结果,通过比较,容易判断。非确定型决策是对未来结果无法进行预测,没有任何客观资料作为依据的决策。

教育行政决策的要素[2]

  1.决策者

  任何决策都必须由决策者最后拍板定案。教育行政决策者可以是个人,如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也可以是一个集体,如党委和行政部门集体开会决策。无论是个人或集体,“拍板”人或单位都必须是法定的,而且是说话算数的,否则就无法作出决策。

  2.决策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先决条件,信息愈丰富可靠,就愈容易解决问题,愈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3.决策对象决策

  对象是指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作出的,否则决策就会元的放矢。

  4.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决策所要达到的结果和目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制定目标。目标既要合理,也要明确。所谓合理,是指目标既符合主观愿望,又有实现的可能。所谓明确,是指目标中的各项指标、数据等要具体,易于检验。

  5.决策方案

  决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可供选择的方案愈多,决策的选择性就愈大,决策的结果就愈接近优化。

教育行政决策的原则和程序[3]

  1.教育行政决策的原则

  (1)唯实原则

  有效的教育行政决策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只有把所有事实弄清楚,才能制定决策方案,并为选择方案提供条件。决策的目标也要切实可行,而不是高不可攀。

  (2)动态原则

  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锤子定音”。很多决策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3)集思原则

  决策者应集思广益,多听取意见,从谏如流,这对于作出正确决策是有利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一切自己说了算,这种独断专行的作风,无疑对作出正确决策是有害的。

  (4)自省原则

  决策者应能正确对待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决策者必须常常警惕自己,不可凭个人的意气和权力“拍板”,也不能以个人的爱好、情绪来决断。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应立即纠正。

  (5)反馈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决策付诸实施后,要随时检查、验证、落实,一旦发现决策有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就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修正。如果通过实施表明决策正确,就应增强实施决策的信心,并采取必要措施使决策取得更好的效果。

  (6)效益原则

  在决策过程中,要力求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决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便决策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2.教育行政决策的程序

  (1)确定目标

  这是决策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希望达到的结果。决策目标是根据决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因此,把要解决的问题症结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清楚了,决策目标就容易确定了。为此,要确定目标,首先要分析问题。一方面要弄清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它的价值或影响等;另一方面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

  其次,要弄清楚问题所处的环境、条件及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因为只单纯的分析问题还不能正确确定决策目标。在实践中研究能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不仅决定于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影响,而且还决定于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

  再次,要对目标进行价值判断,首先要把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确定的价值指标,这些指标实现的程度就是衡量达到决策目标的程度。价值指标一般有三类: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同的目标,三者可能有所侧重。价值目标还要规定其主次、缓急以及相互矛盾时的取舍原则。

  最后,要在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目标量化。目标要规定时间及具体数据,要确定责任,不能抽象空洞,更不能含糊不清。

  (2)拟制方案

  拟定方案就是寻找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达到目标的途径往往有好几种,它们对实现目标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要开动脑筋拟制各种可能方案。

  拟制方案,首先必须注意方案的整体性和详尽性。拟定的方案应尽可能把所有的可能性包括进去,否则恰恰遗漏了的也许就是最佳方案。另一方面,要注意各个方案应互相排斥,即各个方案必须有原则区别。

  其次,要善于抓住对解决问题有制约作用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因为关键因素和环节抓准了,想出了好方法,其他方面再进行适当调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例如解决教育问题,国务院教育研讨小组抓住了教育经费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提出了解决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就抓住了教育问题的关键,这对解决教育问题无疑将起重大作用。

  再次,要注意目标的“边界条件”。所谓“边界条件”,就是处理问题的极限。这条界限很重要,超出极限就得另行作出决策,达不到最低要求则决策将没有什么价值。边界条件应说明得详细清楚,这样所作出的决策就能更有效,更能解决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方案优选

  就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析评价,权衡利弊,然后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对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绝不仅仅是进行可行性分析,而是通过分析,找出哪种方案执行起来效果会更好;通过分析,哪种方案最有助于实现目标就是最优的。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要运用决策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①决策表法。把各种自然状态所分别采取的不同方案列成表格,然后用表中数字对比,选取最佳方案。按照选取方法的不同,决策表法又可分为大中取小法小中取大法等。

  ②差量分析法。不同的活动方案的差别叫差量。在充分测量各种不同活动方案产生的收入与成本因素之间的差别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差量分析包括差量收入分析法、差量支出分析法及差量报酬分析法。

  ③标准选择法。用一些标准同另一些标准作比较,从重要性方面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确定正确的标准。

  ④决策树法。这种方法是从决策战略看各种可能行动的方向,并分析各种可能的机会。决定行动方向之点谓之决策点,分析各种可能机会之点称为机会事项。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解决某一问题的各项行动方案,对各项行动方案可能出现的事件一一没定随机率,对每一组行动与事件计算其效益。它是网络决策方法的一种,把方案看成是一个母系统,把方案中比较复杂而又相互联系的因素看成是分系统或子系统,先对子系统进行决策,然后对母系统进行累计决策。

  (4)组织实施

  方案定下来。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接着就要组织力量,把方案付之实施。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决策计划的检查落实,还要注意反馈问题。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在实施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应及时反馈到决策系统,以便修正目标。另外,通过实施执行,能检查决策的正确及合理程度。反馈一要注意广开渠道,如汇报、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调查、抽样统计等。二要注意防止报喜不报忧、人云亦云随大流等弊病发生。三要注意质和量的统计和分析,以准确掌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利于更好地调整决策目标。四要注意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一方面用制度保证决策全面地正常地实施;另一方面用制度来保证反馈渠道的畅通,使决策实施中的各种意见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以保证决策更好地符合实际,使其所得的结果能与决策的期望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主编.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
  2. 2.0 2.1 2.2 张绵涛著.教育行政学(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 孙绵涛主编.教育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教育行政决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