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市场转移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市场转移效应(Market diversion effect)

目录

什么是市场转移效应

  市场转移效应(或称出口转移效应)是贸易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出口国的出口产品被指控倾销,并被裁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时,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减少,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出口产品被迫退出进口国市场。为了弥补反倾销所带来的损失,被指控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从而导致市场转移效应的发生。

市场转移效应的分析

  倾销保护引起的市场转移效应分析

  下面我们使用一个模型来解释反倾销保护如何引起出口企业的市场转移效应。

反倾销的市场转移效应
放大
反倾销的市场转移效应

  假定一,有3个国家分别为A、B、C,都生产同一种产品。A国是净出口国,它生产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消费,同时还有超额部分提供给B国和C国,总出口量为Q,用横轴表示。

  其中对B国的出口量为QB,并沿着横轴从左到右表示向B国的出口量在增加;对C国的出口量为QC,沿着横轴从右到左表示向C国的出口量增加。在B国和C国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即B 国和C国对产品有超额需求,两个国家是净进口国。用DB表示B国的超额需求曲线,用DC表示C国的超额需求曲线。

  假定二,A国市场上产品的国内价格较低,并且低于B国和C国的国内价格。假定三,B国和C国的产品供给量短期内既定的。

  在以上假定条件,且自由贸易时的情形(如上图)

  A国在两个市场的出口量和出口价格是由B国和C国的超额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在均衡点E时,A国向B国的出口量为QB1;向C国的出口量为QC1,两个市场均衡价格相等,即PB1= PC1。

  考虑实施反倾销保护的效应

  假定B国对A国的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t,而C国仍对A国的出口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这时,在B国市场上,A国的产品出口价格将由PB1上升到PB2= PB1 t,A国产品在B国的销售量就会下降。又因为我们的假定三(B国的产品既定是既定的),所以B国对A国产品的超额需求下降,由点E移到E1,相应地,A国对B国的出口量从QB1下降到QB2。

  在A国市场,产品已经处于超额供给状态。为了转移国内过剩的产品,追求更高的利润水平,A国将会把以前出口到B国的这部分产品转移到C国,从而导致C国市场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从QC1增加到QC2,导致C国市场产品价格从PC1下降PC1到PC2,价格下降引起C国消费者对A国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超额需求量从点E移到E2。

  从以上可看出,由于B国的反倾销保护使A国减少对B国的产品出口,而为了转移国内的这部分剩余产品,A国会将这部分被B国市场挤出的部分出口到对其还没有实行倾销诉讼的C国市场,因此进口国的反倾销保护措施的实施将会引发出口国市场转移效应。

市场转移效应的相关事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已发生5000多起反倾销案,涉及5000多种商品,几十个国家(地区)卷入其中,涉案金额达上千亿美元

  据商务部WTO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1979年至2004年期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有606起,为全球之最。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市场转移效应(或称出口转移效应)引起的。市场转移效应(或称出口转移效应)是贸易转移一种表现形式,是针对出口国而言的,当出口产品被指控倾销,并被裁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时,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减少,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出口产品被迫退出进口国市场[1]

  为了弥补反倾销所带来的损失,被指控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从而导致市场转移效应的发生。然而由于这种转移而引发了大量向未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地区),从而又引发这些国家(地区)对国内产品进行保护。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中国自行车出口的市场转移效应,并提出如何规避由于这种效应引起的反倾销。

市场转移效应的事例

  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1995年到2004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有600多起,其中仅2004年,共有16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国家。其中,仅欧盟2004年前11个月共对华发起反倾销的立案调查9起,是2003年同期立案数量的3倍;9起调查涉案金额5.7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1.18亿美元)增长383.1%。

  这是欧盟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且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呈上升态势,反倾销调查以及被施加的反倾销最终措施的数量是WTO成员中最多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和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除了传统发起反倾销的发达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对华反倾销的行列。自1979年第一例对华反倾销案开始后的10年中,只有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4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

  例如1987年至2001年期间,全球发生了3456起反倾销案,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发动的反倾销为1815起,占52.5%。除上述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据统计,1979~2004年期间,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606起反倾销案,美国以近100起对华反倾销案位居榜首,欧盟紧跟其后。墨西哥、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都将反倾销的矛头对准了中国。涉及反倾销的商品多达4000余种,基本上涵盖了出口产品的各个领域,其中五矿、化工、轻工、纺织、土畜和机电等行业首当其冲。

  欧美等对我国的自行车提起反倾销诉讼[2]

  1991年10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自行车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此前,中国自行车对欧洲的出口曾一度达到200万辆整车。自1992年开始,欧盟连续13年对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征收30.6%的反倾销税,导致中国向欧盟出口自行车遭到了严重阻碍,每年不足300万辆。1993年9月,欧盟理事会决定对中国自行车商品征收30.6%的反倾销最终税,一下子把中国自行车挤出了欧盟市场。

  在失去欧盟的主要市场后,美国成为中国自行车的主要出口国。1995年3月7日,3家美国自行车制造商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诉讼,要求对进口的中国自行车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国对美国的自行车进口在1994年增长较快,在市场总份额中,由1993年的14.6%上升到1994年的23.7%。因此,这次美方的倾销指控把中国自行车厂商推到了悬崖边缘。

  欧盟的反倾销保护的确会导致中国对其自行车出口量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自行车出口市场明显地转移到未对中国自行车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因此,当遇到一国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时,贸易转移有利于我们弥补反倾销带来的损失。

  但是,在这些国家还没有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诉讼时,我们自己应提高警惕,避免因过量出口而导致对我们出口产品遭到倾销指控,从而失去进入到这些国家的机会。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做好反倾销调查申请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市场转移效应的应对建议

  (一)GDP增长率

  它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流量指标,也是反映一国综合实力的度量指标,衡量一国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大小和产品出口能力强弱的综合性指标。当出口国的GDP增长率较高时,说明出口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出口国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品出口,这样容易引起进口国厂商提出反倾销申请。当出口国的GDP增长率下降时,表明出口国宏观经济发展不景气,导致企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和减少产品出口。这时,对进口国产生的竞争压力会大大减轻,不容易引起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请。

  (二)产品价格与数量函数的变化率

该项指标是反映产品竞争力变化的流量指数。当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数量下降,表明该出口产品在市场竞争力下降,对进口国同类产品市场的冲击力减轻,进口国提起反倾销申请的几率较小。但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出口量增加,就意味着该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对进口国同类产品形成威胁的可能性增强,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请的几率增高。

  (三)产品市场占有率

  该指标是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力变化的流量指数。当出口国产品在进口国市场占(下转第24页)(上接第18页)有率提高时,说明其竞争力较强,对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形成直接损害和损害威胁,因而进口国反倾销几率增高;若出口国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占有率下降时,表明其竞争力下降,进口国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进口国厂商提起反倾销申请的几率较小。

  (四)进口国行业就业率

  它是反映一国行业整体生产能力变化的流量指标。该指标主要用来观察进口国行业经济发展景气程度的函数变量。若进口国行业就业率高,说明行业经济效益较好,市场需求量增加,这为生产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市场冲击力小,因而其厂商一般不会提起反倾销诉讼

参考文献

  1. 崔新有,国际贸易反倾销的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 未来两年欧盟或被迫取消对中国自行车进口重税.搜狐财经.2016.01.1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市场转移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