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函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SUM函數是求和函數,它是excel函數中最為常用的函數之一,SUM函數分別出現在數學函數、全部函數兩個類別中,預設的“常用函數”中也有。
主要功能:計算所有參數數值的和;
使用格式:SUM(Number1,Number2,…)
參數說明:Number1,Number2,…代表需要計算的值,可以是具體的數值、引用的單元格(區域)、邏輯值等;
當對某一行或某一列的連續數據進行求和時,還可以使用工具欄中的自動求和按鈕“∑”。[1]
1、函數的語法中number1,number2等參數,最多有30個;
2、函數的語法中number1,number2等參數,既可以是數字,也可以是邏輯值,也可以是表達式,也可以是單元格名稱,也可以是連續單元格的集合,也可以是單元格區功能變數名稱稱,並且以上所列類別將會被計算;
3、如果number1等參數為單元格名稱、連續單元格集合、單元格區功能變數名稱稱則只計算其中的數值和函數公式數值結果部分,不計算邏輯值、表格中的文字表達式。
SUM函數的用法[2]
在SUM函數的一般性用法中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對單元格引用的求和,二是對非單元格引用的求和。
(一)SUM函數對單元格引用的求和。在對單元格引用求和時單元格中的數據可以有多種類型,數據類型不同SUM函數的結果也將不同。
- 1.對數值單元格求和,如Sum(A1,B1)的結果為8;
- 2.對邏輯值單元格求和,如Sum(A2,82)的結果為0;
- 3.對文本字元單元格求和,如Sum(A3,B3)的結果為0;
- 4.對數字字元單元格求和,如Sum(A4,B4)的結果為O。
從上可以看出SUM函數對單元格引用求和時只有當單元格中的數據是數值時才能計算出我們所期望的值,而其他類型如字元型數據、邏輯型數據或者數字字元都算作O。需要註意的是如果參數是一個數組或引用,則只計算其中的數字。數組或引用中的空白單元格、邏輯值或文本將被忽略。如:SUM({1,2,3},1)=7,而SUM({TRUE,1},1)=2,這是因為TRUE在這裡是常量數組而非獨立參數,被忽略掉了。
(二)SUM函數對非單元格引用的求和。所謂非單元格引用的求和,是指在SUM函數格式中直接輸入數據值,而不使用單元格地址。在對非單元格引用求和時輸入的數據也有多種類型,數據類型不同其結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在EXCEL中,針對非單元格引用的求和分下列幾種情況:
- 1.參數為數值,則直接按數字求和,如Sum(3,5,7)結果為15;
- 2.參數為數字字元,自動轉換為數值求和,如Sum("3","5","7")結果也為15;
- 3.參數為邏輯值,則TRUE返回1,FALSE返回0,如Sum(2,TRUE,FALSE)結果為3;
- 4.參數為非數字字元則不能識別,如SUM("電腦",2)返回#VALUE!的錯誤。
所以在使用SUM函數求和的時候,不僅要註意單元格引用和非單元格引用的問題,還要註意各種數據類型在這兩種情況下,返回的值是不一樣的。
(一)對交叉區域求和。設A1:E7區域各單元格都有數值,Sum(A4:D7,C2:E5)可以對A4:D7和C2:E5兩個區域的求和。如果將括弧中的逗號改成空格,則變成了對A4:D7和C2:E5這兩個區域的交叉區域C4:D5進行求和,結果就不一樣了。如下兩圖的對比。
(二)求累加和。SUM函數結合公式的絕對引用,還可以對一列或一行數掘進行累積求和。設A1到C1分別為列標題"日期"、"日產量"和"累積產量",A、B兩列均有著若幹行數據,要從C2開始計算各行的累積產量,則可以在單元格C2中輸入“=Sum(B$2:B2)”,按住填充柄向下拖拉滑鼠至結束即可求出累積產量。
(三)計數。SUM函數除了可以求和以外還可以用來計數
除此以外,SUM函數還經常用於一組數據與另一組數據分別相乘再求和彙總。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SUM函數的功能非常強大,除了一般的求和計算外還可以對交叉區域求和或者求累加和。與數組公式結合進行統計計數或者替代Sumif函數進行條件求和。
案例一:[1]
在圖1的成績表中,要求出每個人的總分和每門課的總分,可以在對應的單元格輸入函數:
圖1成績表
(1)求每個人的總分:將游標定位到I3單元格,輸入函數"=SUM(C3:H3)",然後利用自動填充的方法將公式複製到I4到I54。
(2)求每門課的總分:將游標定位到C56單元格,輸入函數"=SUM(C3:C54)",然後利用自動填充的方法將公式複製到D56到H56。
註意:如果參數為數組或引用,只有其中的數字將被計算。 數組或引用中的空白單元格、邏輯值、文本或錯誤值將被忽略。
- 2.特殊應用舉例
例1:在圖1的成績表中求每門課程的前3名成績的和,結果分別放在C57、D57、E57、F57、G57、H57。
在C57單元格輸入"=SUM(LARGE(C3:C54,{1,2,3}))",然後自動填充,則可以求出每門課的前3名成績的和。
如果將上面的公式中的LARGE改為SMALL,可以求出後3名的成績和。
我們知道SUM函數通常是用來求和的,其實,它也可以用來進行多條件計數,下麵的例子說明用它來統計"SQL Server 2000"課程各分數段的學生數。
例2:在圖1的成績表中統計出課程SQL Server 2000的各分數段的學生人數。
選中C71單元格,輸入公式"=SUM(($F$3:$F$62>=0)*($F$3:$F$62<60))",輸入完成後,按下"CTRL+SHIFT+ENTER"組合鍵進行確認,統計出成績在0-59區間的學生人數。
在C72單元格中輸入公式"=SUM(($F$3:$F$62>=60)*($F$3:$F$62<70))",輸入完成後,按下"CTRL+SHIFT+ENTER"組合鍵進行確認,可以統計出成績在60-69分之間的學生人數。
利用同樣的方法可以統計出SQL Server 2000在70-79、80-89、90-100分的人數和其他課程的各分數段的學生人數,結果參看圖1。
EXCEL裡面的數學和三角函數,不叫財務函數,雖說財務上也常用。但不是專門的財務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