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非常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知識非常態(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ASK)
目錄 |
知識非常態是貝爾金(Belkin,1977)提出的信息需求觀點,其核心是信息需求產生於知識非正常狀態。按照這一理論,人在查詢信息的過程中,通過描述、理解和解決非常態的問題,將“信息轉換為知識結構”。人(信息處理主體)的知識現狀和信念,是在信息接收、感知和生成的過程中,不斷與系統交互,通過知識獲取和利用來改變知識結構。“問題狀況”、“差距”等概念,都是“知識非常態”的表現形式,是知識結構處於不正確或不規則的狀態。在情報檢索領域,ASK理論將“渴望的信息”(desiredinformation),擴展為“需要使用的信息”,在系統設計中融入ASK概念,形成信息生產者和接收者的有效溝通。
知識非常態的核心要素[1]
①問題——用戶需求。
②構建——信息生產者。
③信息用戶——讀者。
④知識狀態——知識的移動,不正常的知識狀態可以是差距(gap)、不確定性(uncertainty)等。
⑤關係——信息需求分佈在認知和語言兩個層次上。
⑥ASK的出現——由於知識欠缺而出現ASK現象。
從理論上講,人在查詢信息之前,需要明確自己需要的東西,但在實際查詢信息的過程中,用戶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因此,在系統演算法中,用戶請求和用戶問題之間存在著偏差。
在語言層面,概念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在認知層面,人們通過閱讀交流信息。人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內容,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得到改變。按照認知觀點,ASK的核心是信息處理方式,不管是感覺還是符號信息,都是以信息系統、概念系統、信息處理設施為中介的。信息交流是不同知識狀態的某種轉換,是在ASK和信息之間、在修正的ASK和一般概念之間、在主題或目標和問題狀況之間,形成信息的動態交流。
基於知識非常態的信息檢索模型如圖所示(Belkin,1980)。
ASK以認知觀點為支撐(Mey,1977)。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認識用戶提出的請求,顯示用戶的ASK現象,並解釋人在信息查詢中的參與行為。ASK是理解人與信息系統關係的重要途徑。目前,這種排序演算法正在被其他技術所取代。
知識非常態的理論應用[2]
知識非常態理論將信息科學的核心問題確定為“促進信息生產者與信息使用者之間需求信息的有效溝通”。指出對信息概念的理解應擴大化,並觸及信息影響的不同層面。按照其想法,“用戶面對的問題有哪些?”“這些問題為什麼是問題?”“他們對自己問題的認識怎樣?”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很重要,因為這些問題能夠跨越人們對“知識非常態”的模糊甚至錯誤的需求表述,從而對信息服務方有很大的幫助。例如,與“問題是什麼”有關的用戶陳述,其實是對引發用戶到某種信息環境的目的或意圖的描述;至於“為什麼它是問題”的陳述,則是用戶對自己知識現狀和困境的描述。
掌握有關這些問題的信息,信息服務方可以開始瞭解用戶環境,並全面理解用戶信息需求背景;另外,經由這個模式,服務者還可以與用戶進行良性互動並促進用戶對問題的理解,從而幫助用戶明確地描述自己知識的不適應狀態,並做出關於信息價值的更為準確的判斷。
知識非常態理論同樣強調深入貫徹“用戶視角”,強調對用戶信息需求目的和用戶知識的掌握,因此作為結論,該理論研究者指出,信息服務方對用戶的瞭解至少要包括下列事項:用戶在問題處理過程中的狀況;用戶所面對問題的主題與類型;用戶面對問題時的知識現狀;用戶的目的、意圖與背景;應該如何與用戶互動以獲取上述知識。
在美國,知識非常態理論已作為信息系統設計領域的重要理論得以普及,這正是其對用戶信息需求分析的深遠意義。該理論表明,因為用戶無法精確表述自己的信息需求,所以不能單純根據用戶的表達或行為瞭解其需求,而需要深入到其信息需求表達的背後,瞭解其信息查找行為的根源,即其欲利用信息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