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成活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造林成活率[1]
造林成活率是指單位造林面積上,成活的新栽植樹木點數與總栽植的樹木點數的百分比,是反映造林質量好壞和造林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造林檢查的重要內容之一。
造林成活率的提高[2]
1.造林前細緻整地
造林前細緻整地可以起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條件、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便於造林施工和提高造林質量等作用。許多造林實踐證明,細緻整地可使幼林生產量提高20%~30%,有的甚至達到1倍左右。當然,造林整地要根據造林地的具體條件採用相應的造林工程措施。
2.苗木選擇和修剪
根據國家造林標準要求,選用一級苗,保證苗木質量。運輸時要細緻包裝,註意保水。如不能及時栽植要進行苗木假植,假植後要註意澆水,使土壤與苗木根系密接。栽植前剪去劈傷、乾枯、發黴、病蟲危害的根系,以促發新根;剪去部分枝條,以減少水分蒸發,保持苗木體內水分平衡,防止因枝條蒸騰量過大而造成抽條。
3.化學藥劑處理苗木
①使用ABT生根粉處理。用非金屬容器配製濃度為500mg/kg ABT3號生根粉溶液,將苗木根系修整後。若幹株為1捆,將根系浸入配製好的溶液中5min,然後立即栽植。用ABT3號生根粉溶液處理後,受傷根系恢復快,成活率比普通栽植提高15%。
②萘乙酸催根。將苗根速蘸100mg/kg萘乙酸,或用萘乙酸溶液浸泡苗木根系12h,進行栽植。據試驗,2個月後,根量比對照提高192%,根長提高29.6%。
③阿司匹林處理。栽植前,用0.5%的阿司匹林浸泡苗木根系6~8h,然後栽植,能縮短栽後緩苗期,增強苗木抗旱力,提高成活率。
④磷肥蘸根。栽植前用磷肥溶液蘸根,能滿足樹苗生長初期對養分的需要,使新根增多,擴大吸收面積,有利於成活。方法是用過磷酸鈣1.5、黃泥12kg,加水50kg,拌勻後,把樹苗根部浸入泥漿中,隨蘸隨栽。
另外,用高錳酸鉀和清水處理苗木根系也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4.高標準栽植
①春季早栽植。樹木在休眠狀態下栽植,隨著土壤反漿和氣溫回升,有助於苗木蔭動。同時根系的再生能力強,傷口愈合快,緩苗時間短,所以,早春是栽樹的最佳時期,以土壤化凍後立即進行。
②精細栽植。在整好地的基礎上,根據密度要求,宜挖長、寬、深各80~100cm的栽植穴,每穴施有機肥(腐熟的糞肥)30~50,過磷酸鈣5~1O,將肥與土混勻,回填。栽植時,要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點,要使根系舒展、不窩根;栽後踩實,澆透水,保證根系與土壤密接。
③原向栽植。就是按照苗木原來生長的方向進行栽植。一般陽面的特征是氣孔多而小,顏色較暗,光滑;陰面氣孔大而稀,粗糙。也可以在起苗時做好標記。原向栽植,能有效地縮短樹苗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髮根快,發芽好,成活率高。
5.地膜覆蓋和覆草
地膜覆蓋和覆草後,能使3~5月份的地溫提高3.7℃,縮小土壤晝夜溫差,有利於根系生長,同時可以減少蒸發,增加土壤表層濕度。覆草還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狀,因此有利於提高苗木抗旱能力,促進苗木成活和生長。
①地膜覆蓋。造林後,修長1.2m,寬1.2m,高0.2m樹盤,揀出碎石塊和雜草,盤內耙平。把塑料薄膜剪成1m見方,膜中央剪孔,再從膜的一側剪開。覆膜時,苗乾基部處於地膜的孔心,將地膜平鋪於樹盤內,最後將膜孔和剪開處及膜的四周用土壓實,以防起風刮膜。覆膜前噴灑除草劑(如48%的拉索400倍)。
②覆草。造林後,修長1.2m,寬1.2m,高0.25m樹盤,將雜草、麥秸、粉碎秸稈等覆蓋在樹盤內,厚度不少於20cm,上面覆蓋薄土,以防風吹和火災。
6.營養杯造林
營養杯造林,春季培育杯苗,雨季造林,躲過了春旱,而且不傷根,不緩苗,成活率達95%以上。
苗床選在有水源、便於管理的地方,其面積按造林的任務而定,床面平整。營養土由耕作土加10%腐熟有機肥混勻過篩後製成。將營養土裝入用塑料薄膜製成的營養杯中墩實,留2cm的水口,營養杯底部要打孔。然後將營養杯整齊地擺放在床面上,用細沙土填縫,灌足底水。將催芽處理後的種子播入營養杯中,覆土要過篩,厚度為種子短軸直徑的2~3倍。幼苗出土後要精細管理。2個月後即可造林。如需提早造林可以利用塑料大棚進行促成育苗。
總之,要提高造林成活率需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要在造林的各個環節認真做好苗木處理和栽植才能效果明顯。
造林成活率的檢查[3]
一般在造林後1~3個月內調查成活率,最遲也應在雨季結束之前進行,以便安排補植工作。若造林成活率低於85%,應進行補植。最好在造林當年補植。若保存率偏低,還應在第二年安排補植。
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造林季節的關係[4]
造林的成活率與造林的時間安排、季節選擇有很大的關係,特別在南方地區雨水比較多,旱情也時常發生,給造林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力,所以,要保證林木的成活率就要綜合全面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恰當的季節,採用先進的培植技術,主要從以下方面來分析。
1.造林成活率與造林季節的關係
南方林木的成活率的大小取決於造林的時間與技術。通常情況下,大寒過後是南方造林最適宜的時候,每逢冬春時節的雨水比較少,一般來說10年有9旱,在旱季,造林的成活率低的原因是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比較少,嚴重的時候會造成造林活動的失敗,這就影響到南方荒山的植樹造林工作的順利進展,也會阻礙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步伐,所以,只有通過技術的處理和選擇最好的季節才可以保證應有的成活率。南方的雨季多,雨天植樹造林的成活率也不高,在旱季造林要格外註意成活率的問題,在旱季進行造林活動要提早整地與挖坑,儘早栽樹是影響成活的關鍵環節,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中未散去的水分,對林木的固根有很好的效果。
通常情況下,在造林計劃完善之後要提前10~15d來進行整地與挖坑,做好準備工作,具體挖坑的大小要依據實際的林木大小和根系大小來確定,寬度與深度的比例要適中。一般將挖出來的土放在左邊,果類樹木株行距一般是3m×4m或4m×5m,坑寬深0.8m×0.8m或1m×1m,杉、松株行距一般控制在1.6m×2m或1.8m×1.8m,坑寬深0.25m×0.25m或0.2m×0.3m,等所有的坑都挖好之後將青土和肥泥、肥料混合物回填進坑內。想要保證造林的成活率就要深栽淺埋,當樹苗全部栽好之後,將泥土全部填實並踏實,確保植株的根系與土壤的距離要十分緊密,這樣才能夠吸收到足夠的水分。當水源條件比較充足的時候,苗木栽種完成之後淋1次定根水便可,需要註意的事項是,造林起苗的工作要在1天之內完成,因為進行早栽,周圍環境的溫度會比較低,在這樣的客觀環境下總體的蒸發量比較小,非常有利於水分的吸收,植株栽種完畢後的成活率比較高。如果選在了溫度較高的季節植樹造林,根系所需要吸收的水分就比較多,但是溫度高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很快蒸發,幼木會因為水分不足而死去。
2.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的關係
南方造林成活率的關鍵還是在於使用的造林技術,運用科學的造林技術和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運用科學合理的起苗方法,利用“ABT”漿蘸根起苗的方法不會傷害到林木的根系,栽種的時候苗木的根系依然會非常完整,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進行起苗的過程中,要事先對苗床淋水,一定要淋透,確保土壤達到濕潤鬆軟的效果,苗木容易被起且不會傷害到根部,儘量給苗木多留側根和鬚根。在起苗的時候通常還會在苗畦的一頭挖出一條溝,寬度在0.3m左右,深度在0.4~0.5m之間,然後再使用鐵鍬逐行起苗,千萬不能用手拔苗。在運送苗木的時候,要用草袋將苗包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栽種之前要淋水保濕,還要註意的是,苗木在栽種的時候最好隨栽隨取,不要積累太多,為提高造林成活率,起苗後馬上用500×10“ABT”生根粉速蘸或用50×10 − 6生根粉液浸泡苗根半小時,促進苗木生根。採用淋水泡根的方法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效率。淋水泡根能夠充分增加苗木體內的水分,在栽種的時候充分增強了林木的抗旱能力,最大限度地延長了幼樹的生命力。所以在起苗之前,可以提前給苗床淋水,讓苗木的根、徑、葉充分汲取水分達到一種飽和的狀態,然後再起苗。如果是使用從外運送的苗木,就在造林的地方事先挖一條溝,寬度控制在0.5m左右,深度在0.3m左右,將溝內灌滿水,然後把苗木的根系全部散開放入溝內浸泡1~2天。需要註意的是,一定要使用清水浸泡,切忌用髒水或者是溫度高的水,否則苗木容易感染各種病菌,水溫高會導致苗木栽種之後大量枯死。
對苗木進行合理科學地去枝剪葉也可以提高林木成活率。刪減了多餘的枝葉就可以降低苗木本身水分的蒸發量,保持根系的水分,栽種之後成活的幾率較大。所以在栽種苗床之前要提前1~2天減去枝葉,枝葉少也能減小風對苗木的折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