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失誤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貨幣政策失誤論(Theory Of Lapse Of Monetary Policy)
目錄 |
貨幣政策失誤論概述[1]
貨幣政策失誤導致銀行業危機的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貨幣主義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來的。弗里德曼在其名著《美國貨幣史:1867一1960》中,通過對1929一1933年大危機中銀行業恐慌的分析,認為導致金融動蕩的根本原因是貨幣政策失誤。
弗里德曼認為,由於貨幣乘數相對穩定,貨幣需求是一個穩定的函數,而貨幣數量決定了物價和產出量。貨幣供給變動的原因在於貨幣政策,也就是說,金融動蕩的根源在於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失誤可導致一些小規模的、局部的金融問題發展為劇烈的、全面的金融危機。
弗里德曼還認為,正是美聯儲在1929一1933年錯誤地執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供應進一步減少,貨幣量的減少會降低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因而才導致了這場大危機。如果當年美聯儲不收縮貨幣供給,就不大可能出現金融體系動蕩,至少這種動蕩也不會太嚴重。
貨幣政策失誤論的核心思想[2]
該理論由弗里德曼提出,核心思想為:貨幣需求是一個穩定的函數,貨幣供給是貨幣乘數與基礎貨幣的乘積,由於貨幣乘數相對穩定,貨幣數量決定物價和產出量,貨幣供給變動的原因在於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失誤可導致一些小規模的、局部的金融問題發展為劇烈的、全面的金融危機。
也就是說,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認為,造成金融體系的內在脆弱性的原因是貨幣政策的失誤和過多的貨幣供給,正是由於貨幣政策的失誤導致了金融風險的產生和積累,並使得微小的和個別的金融災難演變為劇烈的金融動蕩;進而演變成金融機構相繼破產的銀行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