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貝爾斯測量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貝爾斯測量法[1]

  貝爾斯測量法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貝爾斯,對群體互動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種分析團體內人際關係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對團體人際互動的行為表現進行實驗和觀察性的研究。

  貝爾斯在其研究中發現,團體內人與人相互作用的行為表現可以分為12種。一類即恭維、同意、幫助、不幫助、不同意、有些敵意,起著分離的作用。恭維、有些敵意這兩個動作的力量最大,它們把團體維持在一起,或者使其產生分離。另一類包括給予指示、給予方向、給予資料、問資料、問方向、問指示等,它們都對團體中的人際關係,起著協調性的作用。

  貝爾斯指出,團體中的每一次人際交往過程,都具有以上12種類型的動作,在不同階段這些動作的強度不一樣。他還指出,對於不同性質團體中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來說,這些動作的分佈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有的團體中協調動作會多一些,但是在有的團體中感情交流占主導地位。

貝爾斯測量法的運用[2]

  從下表可以獲悉,群體內人的相互作用的類型,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是以滿足對方交往需要、情感需要為目標的,即情感因素;另一類是以提供信息方向或指示為目標的,即功能因素。情感因素對人相互間的情感融洽發揮作用,功能因素則對協調一致完成工作中的共同目標發揮作用。這兩種分類既有整合功能,又有離散功能,即正負兩個方向。

表 相互作用的變數分類
肯定情感否定情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支持情感4.反對和貶低7.詢問資料10.提供資料
2.表示滿意5.表示不滿8.征求意見11.表示意見
3.和睦6.不和睦9.請求指示12.給予指導

  貝爾斯在實驗室里對兒童群體的觀察、小群體決策過程的分析,以及相互作用過程的測量,都發現存在上述4類12個變數。但不同群體由於性質不同,這些變數的分佈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一個企事業單位是第三、第四類功能性行為多;在一個家庭,則是第一、第二類情感性行為多。當然,同一群體內,不同的個體表現也不同。一個廠長,可能更多是提出問題,由其屬下解決問題。一個父親,可能更多的是對孩子錯誤行為的批評,而母親則是體貼、關心和鼓勵。在上述過程中,功能因素和情感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發揮作用,只是主導行為有所差異而已。如果把4類12個變數進行整理分析,以美國家庭討論問題為例,就可以得到下圖所示的行為表現—時間曲線圖。

Image:行为表现—时间曲线图.jpg

  圖中曲線①為提出問題,包括變數7、8、9;曲線②為討論問題,包括變數4、5、6;曲線③為解決問題,包括變數10、11、12;曲線④為表示友好,包括變數1、2、3。但是,對於不同群體,同一群體的不同時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圖中曲線的順序、特征、性質等將有所變化。因此,根據12個變數數量化後,得到的曲線圖,不但可以瞭解群體不同的性質和特點,而且可以瞭解同一群體發展變化的過程。

  應當承認,貝爾斯測量法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它除了用來測量小群體的特征和變遷外,可以用來作為跨文化心理研究的工具,客觀地定量測定不同文化背景下群體的差異,還可以用來預測小群體內人際關係建立的具體階段及其特征。但是,由於貝爾斯測量法是建立在實驗室測量的基礎上,而實驗室觀察和創設的情景畢竟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因此,把從中得到的結論推廣到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小群體內人與人的相互作用,從方法論上說,存在著較大的缺陷。所以,在使用這種方法測量人際關係時,要用其他方法如現場研究等加以補充。

參考文獻

  1. 戴王磊著.社交技能與自信心訓練[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2. 俞國良編著.社會心理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貝爾斯測量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