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行動主義(Actionism),又稱為維也納行動主義(Viennese Actionism)
目錄 |
行動主義是德國哲學家倭鏗對其精神生活哲學的自稱。主要是突出人的精神生活的能動性。認為精神生活的獨立性、永恆性和統一性是哲學的出發點和基本範疇。精神生活是感覺經驗以外的實在,它不斷運動創造。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出歷史、道德、科學、藝術、宗教。這種創造在吸收前人創造的價值的同時創造新的價值。人在自然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相交處,一方面依賴於自然生活,一方面又加人精神生活,借精神生活的力量剋服自然界的束縛,達到自我的解放。
行動主義是指20世紀60年代在奧地利首都發展起來的一種暴力、激進和直白的行為藝術形式。有時也專指維也納的維納·阿肯尼索斯(Wiener Aktionismus)組織,這是一個成立於1962年的鬆散組織。
20世紀60年代初的維也納在兩次世界大戰的蹂躪下處於崩潰的狀態,一些行動主義者受一些20世紀早期的藝術家的影響,因為那些藝術家也是對現狀的反叛,並且不怕被冒犯。例如,魯道夫·施瓦茨科格勒(RudolfSchwarzkogler)就受到了席勒扭曲的人物畫的啟發,創作了他病態的、以屍體為特征的照片。他們利用自己的行為藝術來打破禁忌,經常是非法的,有時是令人反感的言論,表達了對他們對奧地利戰後的保守、資產階級政府和社會的強烈不滿。
同時,行動主義者對抽象繪畫的局限性和常規性感到失望。他們使用有機材料,如血液、尿液、牛奶和內臟,而不是繪畫;他們使用裸體作為創作的“場所”或“錶面”。行動主義者明確地將藝術置於傳統的畫廊環境之外。而是選擇在他們的工作室、電影院、演講室、劇院和學生俱樂部中,很少在任何類似於傳統的有著白色牆壁像畫廊空間的地方。他們對傳統空間和展品的抵制使得很難描繪他們運動的發展,因為他們在傳統意義上沒有開創性的集體展覽,所以更像是一個鬆散的組織,而不是一個定義嚴密的藝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