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式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螞蟻式管理(Style of Ant Management)
目錄 |
螞蟻式管理是制度經濟學的一種體現。著名的企業管理顧問邦納保(Eric Bonabeau)和梅耶(Christopher Mey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分析,從螞蟻和蜜蜂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管理學知識。
螞蟻集結的時候能夠自我組織——不需要任何領導人監督,就形成一支很好的團隊;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根據環境變動,迅速調整,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兩位學者把這種能力稱為“蜂群智慧"(swarm intelligence),並把這種智慧運用到工廠排程,人員組織,甚至策略擬定上。
螞蟻的另一個分工模式是彈性分工。一隻螞蟻搬食物往回走時,碰到下一隻螞蟻,會把食物交給它,自己再回頭,碰到上游的螞蟻時,將食物接過來,再交給下一隻螞蟻。螞蟻要在哪個位置換手不一定,唯一固定的是起始點和目的地。
這種蜂群智慧有三種優勢:
一、彈性,可以迅速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調整;
二、強韌,即使一個個體失敗,整個群體仍然可以運作;
三、自我組織,無需要太多從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
舉例來說,在螞蟻群體出發採集食物的時候,比較突出的是,無論如何螞蟻總能找出最短的路徑,把食物搬回家。當發現食物時,兩隻螞蟻同時離開巢穴,分別走兩條路線到食物處。較快回來的,會在其路線釋放出較多的化學外激素作為記號。因此,其他同伴聞到較重的味道時,自然就會走較短的路線。這個智慧靠的是兩個簡單原則:留下外激素,以及追隨足跡。
運用這個簡單原則,可以解決複雜問題。例如,電信網路從夏威夷到巴黎必須經過很多節點,聰明的系統必須能自動避掉塞車的地方。惠普實驗室發展出一個方法,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就像螞蟻留下外激素一樣,電話就追隨這些資訊來連接。當一個路線塞車,這條路線的使用者也會塞車,自然發出訊號,這條路線就放棄,電話改走比較順暢的路線,讓塞車迅速緩解。
一家大型零售連鎖店就運用這個模式,來管理其物流倉儲中心。以前該倉儲中心用區域方式來撿貨,除非上一手完成工作,下一手不能接手。以書為例,一個人專門負責裝商業書,另一個人專門負責裝兒童書。問題是,每個人的速度可能差距非常大,訂單對每一種商品的需求差異也有大小,因此總有人在等待別人完成才能接手。
經過研究,該物流中心改用“螞蟻模式",一個人不斷揀出產品,一直到下游有空來接手工作後,再回頭接手上游工作。研究人員用電腦模擬運算發現,運用這個模式時,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該倉儲中心通過這種方法,生產力比之前提高了30%。
評論(共179條)
很不錯。 但我個人觀點認為,單純的蟻群模式只是一個理論工具,與現實還有一定差距。想運用到現實還需一定的改進。例如:懶惰是人的劣根性。如果運作過程中有一環偷懶,那他上游和下游必將為此承擔額外大量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量化工作,用多勞多得的機制去激勵員工。 再看另外一種假設:如果從一項任務開始,直到任務結束都沒有人來接應。那麼,這個人需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換句話說,他需要知道這項任務的每個環節。但現實中這往往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還需加以調整。
一家之言 僅供參考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這個模式不錯,但從實際講,太過與浪漫主義,挺讓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這種模式,又可以把這個理論運做的好的話,那得需要多高素質,個人能力多麼突出的員工啊,得需要責任心多麼強,管理能力多麼優秀的領跑者。每個員工都要瞭解模式運做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以應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傷,有人辭職,有人結婚,,,,,,,,]我敢保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缺人,少人,人手不夠,員工不上進,沒責任心]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的後果。
樓上有疑問的同志,我想這個“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就像螞蟻留下外激素一樣,電話就追隨這些資訊來連接。當一個路線塞車,這條路線的使用者也會塞車,自然發出訊號,這條路線就放棄,電話改走比較順暢的路線,讓塞車迅速緩解。”已經回答了你們的疑問,就是利用發達的通信手段,實施嚴格的管理,保證不會出現掉包,不接受包的現象
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人與人的具體狀況不同,(思想、體能等)在具體實施中會出現能者多乾,滑者少乾或不幹等情況
“彈性分工”!!!實話說難度很大,這需要員工素質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品,基本上可能要與日本企業所提倡的現場管理的員工要求素質,即為主動,積極,負責,還有當企業為自己的家,即主人翁的精神。這真是一種未來的管理方式!!一家之言而已!!
雖然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理論,但應用在人類社會中,似乎還有待商榷。因為人類不是螞蟻,它們只有簡單的需要,為滿足需求,它們不會斤斤計較,但我們會計算,心中有一桿秤來評價公平機制
我個人認為他只是提供一種參考而已,說實話我也覺得這是個比較理想的理論,畢竟人與螞蟻不同,人有惰性等本能,但我想我們是可以參考這種模式,儘量找到一個適合點,達到管理上的最優化。
對於彈性分工不是很理解,關鍵是人一般看收入與支出是否成比例,包括金錢收入或其他,對於支出,在現實中有些工作很難被量化。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的時候,彈性分工只會帶來不利影響。
蟻群也會存在個體差異,主要是它們會根據個體差異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與安排。所謂的猾者、懶者都是他一個方面消極的表象,如果我們能發現他們積極的方面,作出適當的分工安排,豈不是人盡其才?!
我們可以把螞蟻的形象擴大化,可以是個人與個人,組織與組織,企業與企業等的合作,這樣在同一個目標,同一個起點,在利益的促使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辟
螞蟻是不計成本的,而雇佣員工是要計算成本的。即使像螞蟻要樣使用流水線的話,就隨時需要有一條備用的通路,這樣就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如果不存在這樣的一條備用通路則導致協同工作失敗。
我覺得樓上的都講的很對,但是有幾點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種,而這裡的螞蟻式管理是主要針對物流這一塊的。第二,一物體從A點送到B點,我並沒有看出需要那麼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覺得員工本身其實需要的並不是技術含量,而是高的素質。而員工的素質其實是靠培養的,誰說螞蟻都是勤勞的,我們是人,又不是螞蟻,怎麼知道人家就沒有偷懶的呢。 關於這個,我覺得可以參考“懶螞蟻效應",然後相結合來考慮。畢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並沒有人規定說以企業只可以運用一個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啊。 第三,我覺得要彈性分工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誰能保證所有的螞蟻都生一個樣,連腳也一樣長,跑的速度也一樣快??! 如果一個動作慢點,下游的動作快點,2者相結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嗎,如果企業在實行改革的時候,教導員工如果團隊合作,什麼是整體利益,什麼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假設按多勞多得制來分配最後的利益,整體利益提高了,個體也間接受益)那麼也就不存在員工偷懶的問題了。第四,樓上有人提到會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生病,比如受傷,辭職等等,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成為一個疑點,假設企業中運用的是螞蟻式管理,當員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個沒來,誰都可以替補,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決方案麽。 第五,文中所說的試驗中有提到,惠普是”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可見,其實源頭的螞蟻雖然是固定的,但並不是只有一隻,而且搬運的時候,也不只是一隻螞蟻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隻螞蟻在下游,假設上游是一螞蟻群,因為大家的工作並沒有固定死,那麼上游的螞蟻群中快的應該可以補足動作慢的螞蟻吧,因而總能碰到下游的螞蟻,同理,下游的螞蟻群應該總能碰到上游的螞蟻,也就不存在一螞蟻會走完全程了。 第六,關於為什麼源頭的螞蟻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個人理解應該是,就好比是運動會上比賽跑步的時候,內圈的運動員跟外圈的運動員的起跑線不是在同一條線上,而是一前一後。但是終點的線確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內圈跟最外圈起跑線的距離應該也不是隨便亂劃的,也就是說,源頭的螞蟻最慢的速度應該有個最小值。
一家之言 僅供參考 :)
"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最慢的人在一開始,此事後面快的人已經做完事情了,回頭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體效率提高了;最後一個人速度最快完工後,可以快速接上前一個人的業務,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因為最慢的人在一開始,此事後面快的人已經做完事情了,回頭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體效率提高了;最後一個人速度最快完工後,可以快速接上前一個人的業務,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後面速度快的人完成任務後,會對前面速度慢的人造成一定的壓力與緊迫感,從而迫使速度慢的 人提高速度,這樣整體的動作速度就能得到提高。
首先,該管理模式主要適合於物流企業或企業內的物流部。 其次,成員需要較高的道德素質,會這個需要企業下功夫去培養。 最後,企業需要設置一套動態的規範去約束各個成員,並設置優良的業績考核制度。
的確是,這個必須靠高度自覺,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方可執行。
你說的有道理,我也考慮到了。第一個問題你自己已經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可以用輪崗制來解決。誠然,螞蟻只是兵!所以這個方案用在基層最為合適。謝謝!
我們可以把螞蟻的形象擴大化,可以是個人與個人,組織與組織,企業與企業等的合作,這樣在同一個目標,同一個起點,在利益的促使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精辟
按照理想的情況,就像絕對的勻速直線運動一樣,員工的能動性是絕對的,總是積極向前的,這不是沒有可能,電筒鬼十則中的工作自己找,不要等指派就可能是培養員工的這種絕對工作的態度;但是除去這些因素之外,螞蟻相對於人來說力大而且精力持續時間更長,在實施對人員的管理過程中如果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螞蟻模式管理必然增加工作量,增加精力體力的消耗,所以在運用上又將有所限制。
雖然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理論,但應用在人類社會中,似乎還有待商榷。因為人類不是螞蟻,它們只有簡單的需要,為滿足需求,它們不會斤斤計較,但我們會計算,心中有一桿秤來評價公平機制
這點我贊同,人的欲望太恐怖,不同的需求和欲望,就會導致在工作中的分歧!
傳送食物途中,一隻蟻出現問題,工作不就會在該蟻身上停了下來????而影響到整個流水作業??
後面的人會接上來的。
這是一種啟迪,並不是所有的原理和方法都可以直接用到實處的,如果真這樣的話,管理人才就是那些最會背書的人。
同意!
"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這是為什麼呢??
統計規律吧……
管理方式要看情況的﹐以上管理方式只能用在一些工序較少的工業上。 除非公司本身每一個人都身懷絕技﹐要不言只會像我所說的只能用在一些工序較少的工業上。
螞蟻是一種本能的行為,可以借鑒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但不可以全盤借用,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有一定得惰性,在思考的同時,也在找著如何偷懶的方法,螞蟻中也有管理者存在。可以學習可以鼓勵,,,
樓上說的“螞蟻不用去創新 ”,你有確實觀察螞蟻嗎,又或者你確實有仔細閱讀過螞蟻相關的材料嗎,做如此的定論。如果沒有,你豈知道螞蟻不是與時俱進。螞蟻的生存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環境都會發生改變。面臨生存環境的改變,或縮小,或擴大,螞蟻也會改變管理模式來實現對環境的適應。這就好比人對環境的適應。沒有最強的人,只有最快適應環境的人。
在這種模式下,人的不可替代性被削弱,這對降低企業風險有利,但是員工有原生的抵觸情緒。為抵消其負面影響,企業需要付出額外的監管成本。因此,只應適用於低技術高重覆性的部分。
MBA智庫感謝您的補充,您的貢獻使智庫更加完善,感謝您的參與!
我覺得樓上的都講的很對,但是有幾點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種,而這裡的螞蟻式管理是主要針對物流這一塊的。第二,一物體從A點送到B點,我並沒有看出需要那麼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覺得員工本身其實需要的並不是技術含量,而是高的素質。而員工的素質其實是靠培養的,誰說螞蟻都是勤勞的,我們是人,又不是螞蟻,怎麼知道人家就沒有偷懶的呢。 關於這個,我覺得可以參考“懶螞蟻效應",然後相結合來考慮。畢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並沒有人規定說以企業只可以運用一個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啊。 第三,我覺得要彈性分工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誰能保證所有的螞蟻都生一個樣,連腳也一樣長,跑的速度也一樣快??! 如果一個動作慢點,下游的動作快點,2者相結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嗎,如果企業在實行改革的時候,教導員工如果團隊合作,什麼是整體利益,什麼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假設按多勞多得制來分配最後的利益,整體利益提高了,個體也間接受益)那麼也就不存在員工偷懶的問題了。第四,樓上有人提到會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生病,比如受傷,辭職等等,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成為一個疑點,假設企業中運用的是螞蟻式管理,當員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個沒來,誰都可以替補,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決方案麽。 第五,文中所說的試驗中有提到,惠普是”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可見,其實源頭的螞蟻雖然是固定的,但並不是只有一隻,而且搬運的時候,也不只是一隻螞蟻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隻螞蟻在下游,假設上游是一螞蟻群,因為大家的工作並沒有固定死,那麼上游的螞蟻群中快的應該可以補足動作慢的螞蟻吧,因而總能碰到下游的螞蟻,同理,下游的螞蟻群應該總能碰到上游的螞蟻,也就不存在一螞蟻會走完全程了。 第六,關於為什麼源頭的螞蟻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個人理解應該是,就好比是運動會上比賽跑步的時候,內圈的運動員跟外圈的運動員的起跑線不是在同一條線上,而是一前一後。但是終點的線確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內圈跟最外圈起跑線的距離應該也不是隨便亂劃的,也就是說,源頭的螞蟻最慢的速度應該有個最小值。
一家之言 僅供參考 :)
贊同你的觀點!!活學活用啊!!管理方式是死的,但我們人是活的~~所以好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就看管理者怎麼去做~··
“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那麼,誰會願意當那個速度最快的呢?
好 考慮實際!他是似乎忽略了多勞多得的社會財富分配呀 !
須在實踐中不斷的約束慵懶
這就想你要治理中國的貪官一樣!不是嗎?
這個貌似有點像企業的各個部門,比如公司的文化是不提倡加班,但是一旦接到的貨單多,那麼就要求量,高層管理決定量,至於細節,由員工把握(螞蟻搬食物,也是為了儲存,如果儲存到滿了,那麼就是量夠,那麼螞蟻去將不需要找食物),各組之間分配量,然後按照實際做出來的量領取工資,速度快的部門量多,領的工資高,當然如果是一條線,A-B-C-D,如果一個環節發生偷懶,那麼企業必須有應急的方案,比如A-E-D,以確保環節的正常進行。在合理利用人員方面,我個人覺得提倡懶惰和勤快的一組,有比例的搭配,最好是1:1,當然按照A-E-D的方案,E屬於備用人員,肯定要開銷公司的成本,所以E可以擔任組長或者班長職位,並設N個,當業務正常進行的時候,E可以進行管理職能,當有人請假,E可以作為代班人員行使業務職能。也就是說,這個螞蟻效應裡面,有E的存在,隨時可以作為補充,以確保流程的正常進行。並且企業實行淘汰制,當偷懶的被髮現以後,進行監管必要時讓他換崗或者離開,將培訓好新技能的人安排上崗。(類似於目前的移動客服,3個月一批新人培訓)。
比如公司的文化是不提倡加班,但指標完不成時的必須加班的原則.
我覺得螞蟻效益,如果說沒有懶螞蟻,也是企業文化,或者企業的淘汰造成的。
我們覺得螞蟻勤勞,也是別人或者書上這麼說,所以我們也就這麼認為了,這個就是文化的作用。
要知道螞蟻的分配製度比人類的強多了,吃白飯不幹活的只有蟻後吧,但還得負責繁衍後代的重則,而人類呢.....
在小團體和非營利機構裡面就有類似的例子,簡單來說螞蟻式管理和大鍋飯還有不少類似之處
螞蟻只有在把食物放到家後才知道自己的路線較短。然後自己又回去做記號嗎?
應該是不同螞蟻發出不同的信號,最先完成的,在終點把自己的信號做特別標記,別的螞蟻一齣發就知道哪個信號指明的路是最短的。
加用鯰魚效應就好了。
螞蟻效應的實施,如果有一套相應的設施全程變控,各個環節都可以知曉其它環節的進展,而基本前提成立,即高素質員工,協調型管理者,優秀公司文化,各環節各司其職,兼顧漏節。
螞蟻為了共同利益,但是員工會這麼想不? 每隻螞蟻的能力相近,但對人來說是這樣的麼? 螞蟻很勤勞,人會麽? 螞蟻的東西會均分,但人的會麽? ……理論不錯,但是應結合實際,再改善改善。
螞蟻論是非常不錯的理念,但是這本來就不屬於人類的範疇。螞蟻們一心一意為了家園,而努力,為了家族強大而奮鬥。而且可以不言諱的說螞蟻沒腦子,但是人卻有。所以可以說這個理念只適合家族制企業!
"較快回來的,會在其路線釋放出較多的化學外激素作為記號。因此,其他同伴聞到較重的味道時,自然就會走較短的路線。" 邏輯上是不是有問題啊?螞蟻在回來的路上怎麼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較快的那一個.倘若(肯定)不知道,又怎麼可能釋放出所謂"較多"的激素???
看過另一個關於螞蟻的故事,並沒有這麼理想,不過很現實。效率高的被放在最遠端,效率低的理所當然地被放在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效率高的永遠是幹活的,效率低的反而成了有決策權的。
應該是不同螞蟻發出不同的信號,最先完成的,在終點把自己的信號做特別標記,別的螞蟻一齣發就知道哪個信號指明的路是最短的。
濃度。一邊走一邊釋放激素,距離較短的,來回的次數就較多,濃度就越高。
不要認為什麼都不可以,相信人類的善良。如果太多的話,那工作怎麼辦呢!其實管理模式也是雙方選擇的。螞蟻式管理就會管理處螞蟻式的人,非螞蟻式的人子會被淘汰的。
我覺得要達到這種管理模式,至少組織要具備以下特征 1、有共同利益;2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3員工們都有很高的素質,不會偷懶,斤斤計較;4有“釋放外激素、追隨足跡”的機制。個人言論,請多批評
非常正確,很多言論不切實際,誇誇而談,華而不實。
把效率最低的放到最開始,是應該的!因為效率最低的話,要完成同樣的工作量需要更多的人,而末端的精英需要的人較少,但是效率是相差無幾的!並且,對於整個環節來說,每個節點的人員並不需要知道整體的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只需要知道相鄰的幾個環節即可。如果是經常需要相差環節較多的人員相互調換,那麼說明整體的人員配備有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螞蟻效應可以解決的,需要整體的優化!還有,整個環節的利益分配問題。我認為,效率最高的,也就是在末尾的報酬不但要在基本報酬有所偏高,並且如果是幫助其他人的話,那麼,要另計報酬,並且報酬的技術要從拖後腿的員工報酬裡面口臭。這樣,就會達到一個整體公平的利益,另一方面,會激勵前段的人員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向末端靠攏!如果,整體工作效率提高後,要實行一個整體報酬的響應提高! 個人所見,請批評!
因為最慢的人在一開始,此事後面快的人已經做完事情了,回頭找他了,他就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了,整體效率提高了;最後一個人速度最快完工後,可以快速接上前一個人的業務,用高速度替代低速度了
你這樣說那每個人都願意做速度慢者,因為慢了反而自己的工作量就減少了,何樂而不為??? 怎麼可能還來高效率??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這個模式不錯,但從實際講,太過與浪漫主義,挺讓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這種模式,又可以把這個理論運做的好的話,那得需要多高素質,個人能力多麼突出的員工啊,得需要責任心多麼強,管理能力多麼優秀的領跑者。每個員工都要瞭解模式運做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以應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傷,有人辭職,有人結婚,,,,,,,,]我敢保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缺人,少人,人手不夠,員工不上進,沒責任心]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的後果。
是啊,人不像螞蟻那麼簡單,人又不是機器,沒有私欲,沒有病痛,沒有種種因為工作衍生出來的麻煩事,像螞蟻那樣按著一定的軌跡一定的行為態度一成不變的進行一項活動
我覺得樓上的都講的很對,但是有幾點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種,而這裡的螞蟻式管理是主要針對物流這一塊的。第二,一物體從A點送到B點,我並沒有看出需要那麼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覺得員工本身其實需要的並不是技術含量,而是高的素質。而員工的素質其實是靠培養的,誰說螞蟻都是勤勞的,我們是人,又不是螞蟻,怎麼知道人家就沒有偷懶的呢。 關於這個,我覺得可以參考“懶螞蟻效應",然後相結合來考慮。畢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並沒有人規定說以企業只可以運用一個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啊。 第三,我覺得要彈性分工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誰能保證所有的螞蟻都生一個樣,連腳也一樣長,跑的速度也一樣快??! 如果一個動作慢點,下游的動作快點,2者相結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嗎,如果企業在實行改革的時候,教導員工如果團隊合作,什麼是整體利益,什麼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假設按多勞多得制來分配最後的利益,整體利益提高了,個體也間接受益)那麼也就不存在員工偷懶的問題了。第四,樓上有人提到會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生病,比如受傷,辭職等等,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成為一個疑點,假設企業中運用的是螞蟻式管理,當員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個沒來,誰都可以替補,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決方案麽。 第五,文中所說的試驗中有提到,惠普是”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可見,其實源頭的螞蟻雖然是固定的,但並不是只有一隻,而且搬運的時候,也不只是一隻螞蟻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隻螞蟻在下游,假設上游是一螞蟻群,因為大家的工作並沒有固定死,那麼上游的螞蟻群中快的應該可以補足動作慢的螞蟻吧,因而總能碰到下游的螞蟻,同理,下游的螞蟻群應該總能碰到上游的螞蟻,也就不存在一螞蟻會走完全程了。 第六,關於為什麼源頭的螞蟻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個人理解應該是,就好比是運動會上比賽跑步的時候,內圈的運動員跟外圈的運動員的起跑線不是在同一條線上,而是一前一後。但是終點的線確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內圈跟最外圈起跑線的距離應該也不是隨便亂劃的,也就是說,源頭的螞蟻最慢的速度應該有個最小值。
一家之言 僅供參考 :)
上面的朋友,我非常贊成你的說法。
案例中如果採用了這種方法的話,請問,原本速度最快的員工怎麼能保證依舊保持高速。理論上他做的工作比前面的人多,假設乾的多賺的多,那麼原本慢的員工的動力又在哪? 螞蟻式管理是個好理論,但是我覺得這是小型公司應該實施的。大公司實現的可能性太低。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主要是看人怎麼去運用,當然,如果碰到個腦筋不轉彎的那就白搭了,不過你的觀點說的很對。是在大企業工作的吧....不然也不會有這樣的思維O(∩_∩)O~
我想說的是 一、食物是不是只有一個? 二、在搬運過程中是不是又機動螞蟻? 三、在沒有監督機制的情況下,為什麼螞蟻那麼賣命,我想這個很多人提到,但是沒有人提到佛洛依德的人的需要理論,是否應該關聯,當人不是螞蟻的時候,培訓是否成為一種重要的措施? 四、這個定律真的只適用於物流?
恩是的 太對了
雖然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理論,但應用在人類社會中,似乎還有待商榷。因為人類不是螞蟻,它們只有簡單的需要,為滿足需求,它們不會斤斤計較,但我們會計算,心中有一桿秤來評價公平機制
同意觀點 除非員工都是機器人
聽起來很理論,有個疑問:兩隻同時出發的螞蟻,在留記號的時候,怎麼能知道最後返回時誰更快些呢,如果未知,那怎麼會留下更重的氣味呢?
絕對可以。如果兩隻螞蟻同時出發,首先在走過的路留下輕微的氣味,先到達目的地的一隻通常會等待令一隻的到來確定先後,就在返回的路上留下明顯的記號。現實中,首先發現獵物的螞蟻會馬上返回往來的路,如果在返回的路上碰到別隻螞蟻,就會開始做明顯的記號,每次相碰都會留下記號,直到到達巢口通知所有有關的工蟻。剛纔路上被碰到的有兩個選擇,一:去確定獵物的有關資料;二:幫忙去通知其他的螞蟻。這樣很快地,一條‘高速公路’在大家的幫忙下很快地被創造出來。 這點與人與一些動物的行為有相似之處,比如說當一個好的機會或壞消息,在一傳十,十傳百之下,就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引起有關的群眾作出相對性的行動。
蟻群也會存在個體差異,主要是它們會根據個體差異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與安排。所謂的猾者、懶者都是他一個方面消極的表象,如果我們能發現他們積極的方面,作出適當的分工安排,豈不是人盡其才?!
說得好
我覺的與心理因素有關吧!螞蟻理論可以使員工感覺自己做的事不多(不知可不可以與流水線相提並論)~~~~~~所以更有精力去做~~因而效率也就提高了~~~~
員工的自我組織性值得不懈的追求和期望,但達到螞蟻式的素質如海市蜃樓,很理想化。 我覺得螞蟻們的工作方式是機械式、規範化、模式化的,目的明確後一如既往,執行過程中基本無主觀因素影響,這就如我們人類發明的各種智能化的機器,設定程式後即可自我運行。但我們是人,有著複雜的思想和情感,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複雜思想和情感。雖然同一組織中的個體有著共同的目標,但這些所謂的“共同目標”更多情況下只是組織的一廂情願式目標,只代表了組織領導者的意志,可以規範個體的行,卻很難凝聚個體的心。但我們也不用太悲觀,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激勵方式來彌補個體的天性對組織的影響。
螞蟻只有在把食物放到家後才知道自己的路線較短。然後自己又回去做記號嗎?
原文有:“氣味最濃的一條路徑是最短路徑”因為每一個節點之間的螞蟻都會選擇兩個節點之間的最短路徑,行進的過程中都會留下味道,從而,最短路徑的味道是最濃的。
應該是這樣解釋吧~
模式工具固然可以借鑒,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和螞蟻:人的欲望的隨環境和時間變化的,做為一個優秀管理者是無法控制的,螞蟻群體和個體的思想已經固化 了,所以自律性高。我們大中國人較多人處事都很會變通。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流程固化,即使人員更替也不影響該模式;責任到人,每人都用代碼代替,可以追究到底;以量化和品質做標準考核參數。
任何一種管理工具都有她最優的一面。如何發揮她的優勢,那就看管理者對工具的使用水平了。如果你機械的套用工具,很多時候是失敗的,即使成功也存在很大的僥幸因素。人是有思想的,你要把你的管理思想賦予管理工具,那麼你的成功會多餘失敗的。
支持
從邏輯上來講,這個理論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一環一環都完美的絲絲入扣!但是,地球上只要是一個種群的螞蟻,他們的身體構造甚至腦袋裡的思想都很相似,它們的工作就是每天外出尋找實物,並且每一隻螞蟻的能力都差不多(蟻後除外),它們的社會級別也不複雜,可以說是個單純的社會!但人類的社會就截然不同!所以要把這種近似完美的理論完全運用到企業中、並獲得理論上的那種結果,是不太現實的!但是,這種理論還是可以給現代企業很多啟迪!可以“剪枝”後在“嫁接”在企業里!或許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有個疑問,如果把螞蟻換做人放到工作中的話,由於人本身的惰性肯定會希望自己少付出一些。因此,便容易導致了效率的低下。當然我們可以用激勵的方法來達到目標,可是怎麼激勵又是一個問題!原因就在於人跟螞蟻有本質的區別:人是為別人工作的,而且有惰性;螞蟻視為自己工作的,而且沒有惰性!
這點我贊同,人的欲望太恐怖,不同的需求和欲望,就會導致在工作中的分歧!
是的我也同意你的關點,人與人各各方面的不同都會導至工作中的不一致,所以決定權在上級手中,才能達成戰略上的同向前時。
贊同!
個人認為是屬於完美流程、提高效率的一種模式。在現時的企業發展階段、社會環境、落實和實施的難度是相當大的,甚至做不到,畢竟人和螞蟻是兩回事。
理論作為實踐的指導,這是值得嘗試的。以上所有出現的問題都是消極的想法。為什麼不可以鼓勵員工,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更加有責任心,雖然可能存在以上情況,但也要信任他們,員工才會有動力。這是一種企業或者組織文化。
螞蟻和人工作的利益趨勢的性質是不同的!所以我覺得用螞蟻的這種行為,來管理人的工作,很有困難! 人是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性!對於積極面,可以通過激勵制度,來管理;對於消極面,可以採用約束制度來管理。
螞蟻搬運食物的整個過程只是一個單一的工序,而舉例所說的裝訂書有不同的工序,如果要每個人都掌握所有工序就比較難了。這個管理模式只能適用於機械、電腦控制方面,管理人比較難適用。
人就是人,彈性過大,管理難度會明顯增加,螞蟻是固性的,它們的目標一致,工作單一,結果採用此模式肯定可行,但應用於人的管理上在很多地方不可取,不過在一定的場合和條件下是完全可行的!!
"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最快做完唄,後面沒事做的話前面那個就會加快速度來適應後面的速度咯,相反的話會使所有人的速度都變慢
很好的理論,但做為的人的惰性往往會起更大的作用,所以,螞蟻式管理的關鍵還是團隊的建設,組織文化、目標、激勵等眾多因素綜合提升,才能有可能在組織中施行,否則只能是空談!
從技術的應用角度看,能有發展的前景。
能啟發思路
我受益的地方:1、發現最短的路線,就是經驗要在組織內分享,已達到效用的最大化 2、固定的起始點和目的地,即確定合作的方式與目的。 3、經意的管理思想,等待即是浪費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這個模式不錯,但從實際講,太過與浪漫主義,挺讓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這種模式,又可以把這個理論運做的好的話,那得需要多高素質,個人能力多麼突出的員工啊,得需要責任心多麼強,管理能力多麼優秀的領跑者。每個員工都要瞭解模式運做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以應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傷,有人辭職,有人結婚,,,,,,,,]我敢保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缺人,少人,人手不夠,員工不上進,沒責任心]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的後果。
可以將全部環節分解成幾段環節,這樣對員工的能力要求又可以降低一點點了。大範圍不能實施,就在化整為零。
看了大家討論的這麼多,個人覺得大家討論的有些片面,甚至大家的觀點都很一致,大多討論的是員工素質啊,最短路徑啊,員工的自主彈性分工啊,員工的種種問題。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員工不能像螞蟻那樣,能自動的做到彈性分工;為什麼我們的員工都不會去做不在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利益,二是責任。在利益面前,如果做對了,大家都相安無事,如果做錯了,多做的人總是挨罵的多,所以我們的員工絕大多數安於本份。
個人觀點,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螞蟻模式,追溯源頭,它來自於我們的管理層,來自於我們的管理制度,來自於我們的人性。從管理層我們就看重利益,絕不容我們的員工出錯,我們的管理層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我們的每一次決定都與我們的利益息息相關。我們管理層希望我們的企業是一部自動運行的永動機,每位員工都是自己崗位上螺絲釘,如果站錯了崗位,自底向上的所有管理層都會對你做出嚴厲的回應。那麼,我們還有誰願意去做螞蟻呢?
如果非要讓我們的員工做螞蟻,那麼,我想,我們的管理層應該要先做螞蟻。
很不錯的理念,但是也僅僅限制於理念,個中發展,必須還是要得到一個更高試驗團隊的認可,理論上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並且理論上可以執行的管理模型,否則不要說誰誰誰去試驗,最終這也只會一如無數尖端的設計理念,曇花一現。沒有企業願意當小白鼠,更多的企業會選擇一個最起碼看似可行的管理體系,繼而執行、從細節上一點點優化。螞蟻式管理模式優勢在於最大化節約了資源,管理層次少,彈性高,對環境的依賴降到一個低點,但是就目前哪怕世界精英團隊,恐怕都無法直接付諸施行。既然是人,既然是管理,監察體系的支出就已經是不可想象的。管理就是一分為二,管在前,理在後。在中國更是不可想象,一如所謂的共和思想。當然事在人為,更希望這些個“家”,將之完善化、可行化。
我覺得可以利用特定崗位的薪水範圍(是某個崗位的薪水範圍,不是針對個人)公開化來界定不同崗位的要求,這樣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範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從心理學上來講,人都有一種比較的心理需求,越是不知道別人的工作要求和薪水對應關係,越難給自己的工作強度定位。同時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給每個人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主要是別人的橫向對比
我個人認為,每一個管理模式都不是完美的,好與不好其實要看各位管理層的管理手段,雖然這個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但是也因為此模式,給各位管理層有很多寶貴的意見和提高各位管理層的管理水平,我們看這些管理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不要把重點放在此方法有什麼漏洞或者什麼不完善之處,更重要是把這個方法如何完善更契合實際管理上!
比較自主的合理的團隊分工是螞蟻管理的精髓。但個人認為,文章中缺少一個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領導能力(即螞蟻中蟻王調控能力)。例如現在製造行業,有成型的理論,有精辟的流水線分工。但是往往運行一般般。難道是團隊合作問題?難道是人員素質問題?往往不然,團隊的領導能力及要求下屬有效率的理解工藝的方法往往才是前提,其次才能團隊配合。
很精辟,有機會深入探討一下
電話的例子,管理也是管理看上去不可清晰定義的各種事情,我覺得在這方面螞蟻管理的思想是可以借鑒的。難點在於我們在哪裡放下激素,怎麼去利用這些激素。想到現在各種it管理系統。他們除了能提供事務流程外,能不能也能記錄激素。這個我要思考一下。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這個模式不錯,但從實際講,太過與浪漫主義,挺讓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這種模式,又可以把這個理論運做的好的話,那得需要多高素質,個人能力多麼突出的員工啊,得需要責任心多麼強,管理能力多麼優秀的領跑者。每個員工都要瞭解模式運做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以應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傷,有人辭職,有人結婚,,,,,,,,]我敢保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缺人,少人,人手不夠,員工不上進,沒責任心]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的後果。
有道理,如果每個員工能夠精通任何一個環節,他會甘心做一個員工嗎
關鍵之處是人,只要人人能夠遵守既定規則且有上進心,任何管理模式都可以執行的。這樣的話螞蟻理論能夠更好的執行下去。人的問題是一個企業文化及工作氛圍營造之所在,切忌以理論定發展。所有理論應用中應該是以自己實情為基調,進行持續優化改進,有理論與經驗為輔,少走彎路。
懶惰的人放最前面,比如搬運,他只負責搬離這區域的東西,搬完下班,懶惰的人也有腦子,是搬完再休息和邊搬邊休息兩兩比較誰更痛苦?懶惰自然就不攻自破,同樣每日一項任務完成則休息,那麼同樣懶惰不攻自破。如果有死都不願做的人我也沒法,炒了憋
太理想話, 人不是機器, 不是程式, 按照預先設定的方式 一環套一環的進行下去
我感覺 我們現在是按時間工作 一個工作 不論快慢 都是一直工作 知道下一個接班。。。只有大公司才有 工作量。。所以這個用在大公司比較實用。。。。對於一些小公司的 快慢 都是一樣的。。。不停的工作
任何一個理論都是從實際生活中,通過分析,歸納,抽象總結出來的,它具有概況性。但是並不代表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和適用,同樣的道理螞蟻式管理它也只是一個理論,不是萬能定理,所以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進一下,我相信還是多我們有用的--個人認為螞蟻式管理還有一定的實用性--- 純屬個人觀點--呵呵
蟻群也會存在個體差異,主要是它們會根據個體差異合理做出不同的分工與安排。所謂的猾者、懶者都是他一個方面消極的表象,如果我們能發現他們積極的方面,作出適當的分工安排,豈不是人盡其才?!
支持!
螞蟻管理,確實是比較難以實現的;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一個領導者進行系統化的分解任務、精細化的分工、良好的規範制度、各司其職等,以及參與人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執行力。 個人也覺得,難度較大。
螞蟻管理,確實是比較難以實現的;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一個領導者進行系統化的分解任務、精細化的分工、良好的規範制度、各司其職等,以及參與人的主動性、自覺性以及執行力。 個人也覺得,難度較大。
當然,這種模式從正面來看,確實是支持了管理者把工作細分、系統並輔以良好的制度;也對參與者進行了適當的管制、對參與者的執行力、自覺性等都有所正方向的引導。如果實施這種模式的管理,對企業的正方向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不在於百分之百的實現,而在於改善!
這個理論看起來不錯,我有個幾個問題,我想那位網友能幫我解答一下:1:這樣的理論操作起來人員的培養成本如何控制?2:這樣的理論操作起來人員的管理成本如何控制?3:個體之間的差異如何度量和考評?4:企業規範流程如何制定才能適合這樣的理論?5:這樣的理論適合哪種企業或者公司,能否舉例?
很符合實際情況。。這需要員工的自主意識,培養員工的自主意識企業占得比重很大,個人的比重很小。 還要有相應的監管制度。。
要看現如今企業人員狀況,還有企業文化怎樣,企業制度怎樣,考核是否合理。 抓住人性,符合政策,銜接企業戰略。。。企業裡面的“懶螞蟻”應該有這方面的人員
當然,這種模式從正面來看,確實是支持了管理者把工作細分、系統並輔以良好的制度;也對參與者進行了適當的管制、對參與者的執行力、自覺性等都有所正方向的引導。如果實施這種模式的管理,對企業的正方向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許不在於百分之百的實現,而在於改善!
很在理,所有的東西我們都是在借鑒而不是模仿。。如果真實現螞蟻管理也無異於是對企業的一種打擊,如果我是老闆不會絕對實施的。。。
說的有理
我個人覺得,樓主只是告訴我們一個理論,一種方法的可能性,至於實踐中是否成功與否,在於每個人對理論的理解以及運作。當然,這種理論不可能適合任何企業單位。
是的,我也贊同。多餘的生產力會被閑置,浪費。但是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傳送食物途中,一隻蟻出現問題,工作不就會在該蟻身上停了下來????而影響到整個流水作業??
關鍵就在於螞蟻是能夠自由活動的。比如說有A、B、C三隻螞蟻共同搬運食物,食物的傳遞順序是A-B-C,其中B螞蟻出現問題跑掉了,那麼食物的傳遞就由A、C兩隻螞蟻共同承擔搬運任務。因此,一隻螞蟻出現問題,工作不會因為這隻問題螞蟻而停止下來,但或許整一個工作進度會慢下來,也或許這隻問題螞蟻的離去,使得整個工作效率提高起來。
螞蟻效應其實也可以簡單化。螞蟻的食物就相當於我們所得到的報酬,尋找食物的就相當餘兩個業務員,接下來的蟻群就相當於工人。其實跟我們一樣都是有管理層的。
我覺得樓上的都講的很對,但是有幾點可能被忽略了。第一,管理模式有很多種,而這裡的螞蟻式管理是主要針對物流這一塊的。第二,一物體從A點送到B點,我並沒有看出需要那麼多的如果,如果, 如果。。我覺得員工本身其實需要的並不是技術含量,而是高的素質。而員工的素質其實是靠培養的,誰說螞蟻都是勤勞的,我們是人,又不是螞蟻,怎麼知道人家就沒有偷懶的呢。 關於這個,我覺得可以參考“懶螞蟻效應",然後相結合來考慮。畢竟管理模式是死的,但是管理者是活的,並沒有人規定說以企業只可以運用一個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啊。 第三,我覺得要彈性分工的原因就是為了實現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誰能保證所有的螞蟻都生一個樣,連腳也一樣長,跑的速度也一樣快??! 如果一個動作慢點,下游的動作快點,2者相結合不就可以避免了嗎,如果企業在實行改革的時候,教導員工如果團隊合作,什麼是整體利益,什麼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假設按多勞多得制來分配最後的利益,整體利益提高了,個體也間接受益)那麼也就不存在員工偷懶的問題了。第四,樓上有人提到會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生病,比如受傷,辭職等等,我覺得這個不應該成為一個疑點,假設企業中運用的是螞蟻式管理,當員工都熟悉彼此的工作,一個沒來,誰都可以替補,不就正好是“意外”的最好解決方案麽。 第五,文中所說的試驗中有提到,惠普是”設計大批軟體使用者不斷流動,在網路間留下資訊“,可見,其實源頭的螞蟻雖然是固定的,但並不是只有一隻,而且搬運的時候,也不只是一隻螞蟻在上游,肯定也不可能只有一隻螞蟻在下游,假設上游是一螞蟻群,因為大家的工作並沒有固定死,那麼上游的螞蟻群中快的應該可以補足動作慢的螞蟻吧,因而總能碰到下游的螞蟻,同理,下游的螞蟻群應該總能碰到上游的螞蟻,也就不存在一螞蟻會走完全程了。 第六,關於為什麼源頭的螞蟻速度是最慢的,而下游的是最快的。個人理解應該是,就好比是運動會上比賽跑步的時候,內圈的運動員跟外圈的運動員的起跑線不是在同一條線上,而是一前一後。但是終點的線確是在平行的。但是最內圈跟最外圈起跑線的距離應該也不是隨便亂劃的,也就是說,源頭的螞蟻最慢的速度應該有個最小值。
一家之言 僅供參考 :)
設計配套的激勵機制可以彌補部分不足 大鍋飯沒法調動人的積極性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這個模式不錯,但從實際講,太過與浪漫主義,挺讓人值得幻想的,如果才取這種模式,又可以把這個理論運做的好的話,那得需要多高素質,個人能力多麼突出的員工啊,得需要責任心多麼強,管理能力多麼優秀的領跑者。每個員工都要瞭解模式運做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以應付突法事件。[有人生病,有人受傷,有人辭職,有人結婚,,,,,,,,]我敢保證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缺人,少人,人手不夠,員工不上進,沒責任心]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的後果。
這種管理模式的確很難實現,雖然實現起來有諸多困難,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我們的團隊向這個方向不斷的靠攏,根據螞蟻是管理的團隊運作要求去培養我們的員工。這才是這個模式給我們的啟發。你認為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導致‘千里長提,潰與蟻穴’,而螞蟻式管理的優勢在與即使一個個體失敗,整個群體仍然可以運作。
我認為您一針見血的說出了要點,雖然理論上按這種螞蟻式管理模式很好,但是現實中的人並不像螞蟻那樣單純。
我認為之所以螞蟻會成功是因為螞蟻動機在於螞蟻的的團隊意識-共同的需求,如何將螞蟻類比到人,我認為應該使一個團體有共同的團隊意識,共同的責任感。如果一個隊乾的快,乾的好,那麼這個隊會整體獎勵,如果一個隊乾的不好,那麼這個隊集體會受到懲罰,所以,我認為這才是螞蟻論的精髓。
雖然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理論,但應用在人類社會中,似乎還有待商榷。因為人類不是螞蟻,它們只有簡單的需要,為滿足需求,它們不會斤斤計較,但我們會計算,心中有一桿秤來評價公平機制
難道螞蟻心中沒有公平嗎?你怎麼理解呢。每個方案和理論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瑕疵,看你這麼看待或者說運用,不要一條道走到黑嘛
"應該將速度最快的員工放在最末端,速度最慢的放在一開始,如此是最有效率的"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說只要整個環節不會出現滯留現象,(理想狀態)越來越快!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