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群體極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群体极化效应)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群體極化效應、組極化效應

目錄

什麼是群體極化

  群體極化最早是由James Stoner於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1]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於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在闡述論點、進行邏輯論戰時,一些成員變得具有防禦性。當他們面對挑釁時,態度會變得更為固執甚至走向極端。在某些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況下,群體決策偏向冒險的一端,比個體決策更傾向於冒較大風險。這種傾向意味著與個人單獨行動相比較,群體成員更願意拿組織資源去冒險。雖然風險決策會有較高的回報,但是失敗的決策常常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群體極化的經典定義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桑斯坦從十幾個國家的實證研究中總結提出的:“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他還指出互聯網中群體極化現象更容易發生,極化程度也高於現實世界,對這種現象的研究可追溯到詹姆斯·斯托納提出的“冒險轉移”,“如果群體中大多數人傾向於謹慎,那麼經過討論之後的群體意見會更為謹慎;如果群體中大多數人傾向於冒險,那麼經過討論之後的群體意見會更趨於冒險。”

  在決策心理學中,人們把集體決策個人決策相比較時,集體決策往往會出現更加保守或更加冒險的兩個極端轉移的心理現象,稱之為組極化效應,或群體極化效應。

群體極化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對這一心理現象作了多次研究,都證明瞭這一效應的客觀性。如心理學家柯根等人1967年的研究,就表明群體決策時會作出更加冒險的決定。他研究的結果是:個人單獨決策時,傾向於認為需要有 70% 的成功把握時才能夠進行投資,而群體決策時降到了 50% 。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如莫斯科維西和扎瓦洛尼,1969 年;福加斯,1977年,1983年),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非正式群體決策中,也就是朋友、鄰居、同事等群體的無拘無束的討論中,最易發生組極化效應的冒險轉移,特別是在態度、價值、個人知覺判斷和群體範型判斷等問題上。 這種現象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以色列等不同國家的被試中都發生了。 此外,研究時也發現,在官方性決策群體中,有時不僅會出現冒險轉移的組極化效應,而且還會出現與此相反的謹慎性轉移,即保守的組極化效應。例如諾克斯等人 1976 年的研究發現,在賽馬賭博中下註的問題上,群體決策比個人更為保守,下註的數目小於個人的決定。不過,這兩種轉移都是一種群體極化的表現。

群體極化的產生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組極化現象呢?是什麼因素在影響著它們?研究認為:產生組極化效應的冒險轉移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群體的責任擴散作用。在社會化、親社會以及在個性化等研究中,都證明瞭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對其個人行為責任意識的明顯下降,也就是說,群體決策時個人的責任會得到擴散。這種觀點認為,群體決策失誤,責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個人頭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因此,就增強了人們決策的膽量,減少了承擔責任的害怕感,促使人們選擇更大風險的決策

  二是群體中重心人物的偏好。在一個群體中,重心人物的偏好常喜好冒險性決策,那麼就會產生決策的冒險轉移,群體就會產生從眾現象

  三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取嚮往往會影響著群體的決策。如要社會價值取向於冒險性精神的,那麼,群體決策時就會十分易於作出冒險性的決策。也就是說,群體中的個人決策是受整個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

  四是群體內的輿論評價作用。在群體決策中,個人的行為往往會受到群體的輿論評價作用的影響。如果個人過於謹慎,就會被群體其他同志評價為膽小鬼,缺乏英雄氣概、沒男子味、老古董等,從而有意無意地偏斜於胃險性的決策。

  五是與競爭環境有關。一般來說,在競爭的環境中,群體易於作出冒險性的決策,因為不冒險也意味著“死亡”,與其“死亡”不如搏一搏、拼一拼,也許還能輓救。

  從上可見,影響組極化效應的冒險轉移的因素還是挺多的,而且這種效應大多數時候是消極的,它缺乏系統而冷靜的思考,常常會偏離決策目標,造成決策失誤,還不易於從中吸取教訓。

  產生組極化效應的謹慎性轉移的原因,經研究也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群體的遵從作用。在群體決策中,許多人都有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因此,在拿主意、拍板子時,往往會退避三尺,表現出一種人云亦云的遵從現象。因為他們都認為遵從他人意見,即使事實證明這種意見錯了,追其責任時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數人願意選擇保守一點的決策。

  二是與自我保護的心態有關。冒險性決策與保守性決策兩者相比負起責任來也總要重一些,而保守性決策相對不易受到責難、懲罰。因此,多數人為了自己不丟“飯碗”,會作出自我保護的心態,選擇謹慎性的決策。

  三是與群體的性質密切相關。如果是正式的公務性的群體,那麼群體決策時就會向謹慎性轉移。因為它會受到許多嚴格的群體規範的抑制,並負有一定的責任。因此,決策時態度也會謹慎一些。

  四是與群體的決策內容有關。一般來說,群體決策內容對個人、對群體的相關度越高,決策時越會趨於保守性。如果決策對己對群體皆無後遺症,那便會趨向冒險性決策。

  事實上,保守性決策也是有害的,特別是對開拓創新性的發展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是需要防止與剋服的。

群體極化現象的分析與應用

  三大理論來解釋群體極化現象:

  1.群體決策規則:群體之決策原則(如少數服從多數)將有助於極化現象之產生。此類解釋也主張,人們在團體中作冒險決定將覺得較自在,因為其行動之責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員上。

  (1)群體誘發的移轉是一種內化的,而非臨時性的群體產物。

  (2)當群體決策法則中的預備測試決策被取消後,移轉仍會發生。

  (3)偏態無法說明群體極化。

  2.人與人之間的比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這一種的影響是受到社會的規範。從社會比較的過程來探討,其觀點是群體成員會將其意見與群體其它成員相互比較。一種想要被群體所接受及喜愛的需求,將使個體順從群體之一般意見。人與人互動的動態研究上有以下三點探討:

  (1)在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間的差異。

  (2)從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上出現的差異與理想差異,是否會產生預測移轉。

  (3)揭露出他人的反應後,所產生選擇的移轉。

  3.訊息影響論(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藉聽取群體討論時的爭論極獲得新訊息。由於這些論點傾向於支持成員之最初觀點,人們會聽到更多支持其主張之理由。群體可使成員確信其原來之觀點,因此導致更加極端之意見。

   在比較群體決策與群體內部成員個人決策時,事實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在有些情況下,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保守。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傾向於冒險。

  在群體討論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即群體討論會使群體成員的觀點朝著更極端的方向轉移,這個方向是討論前他們已經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會更保守,激進的會更冒險。群體討論會進一步誇張群體的最初觀點。

  事實上,群體轉移可以看作是群體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群體的決策結果反映了在群體討論過程中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決策規範。群體決策結果是變得更加保守,還是更加激進,取決於在群體討論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討論規範。

  對於為什麼會出現冒險轉移現象,人們有多種解釋。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在群體討論中,群體成員相互之間變得更加熟悉了,隨著他們之間的融洽相處,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和大膽。

  另一種看法是,美國的社會祟尚冒險,我們敬慕那些敢於冒險的人,群體討論激勵成員向別人表明自己至少與同伴一樣願意冒險。不過,最有道理的一種說法是,群體決策分散了責任。群體決策使得任何一個人用不著單獨對最後的選擇負責任,因為沒有一個成員能夠承擔全部責任,即使決策失敗。所以會更冒險。

群體極化在教育中的應用

  在學校導學育人中,這種群體極化效應有沒有?也是有的。學校教師也要加以重視。下麵幾方面的對策學校教師必須加以註意,並好好用之。

  首先,學校教師要有組極化效應的意識。教師的任一決策都存在著組極化效應的可能性。因此,在組織班集體討論決策時,就要提醒自己有否存在組極化效應的現象。因為在緊急的情況下,班集體成員都可能頭腦不夠冷靜,情緒易於激動,從而產生對某一問題的一致意見,使班級決策產生嚴重失誤。因此,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學校教師在班集體決策時必須有這方面的意識。

  其次,學校教師要擅長於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防止組極化效應產生。科學的決策方法頗多,最為有效的莫過於群體論證法、列名小組法特爾菲法等。群體論證法是把群體一分為二,一部分只出主意,一部分只是批評。先是出主意者進行設計方案,並儘可能多地提供方案,不受任何拘束,可以提任何方案,哪怕是幻想出來的毫無根據的也可以。接著持批評者對此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討論,並提出嚴格的排查,以找到最佳的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案。第一階段主要是為了防止組極化效應保守轉移;第二階段主要是為了防止組極化效應的冒險轉移。列名小組法與特爾菲法在闡述樂車隊效應時已有介紹,此略。

  第三,學校教師要學會延緩決策的技法。在非緊急情況下,決策儘量不要急匆匆地作出,否則,後患無窮,損失巨大。一般來說,決策要註意信息準與全原則、可行性原則、系統分析原則、對比擇優原則、時效原則、團體決策原則等;決策時總要遵循決策的程式,即發現問題、確定目標、穩定價值準則、擬定方案、方案評估、方案選優、試驗實證、普遍實驗等過程。此外,決策方案還要民主化、公開化、合理化、法制化。這些要求和程式,決策的迅捷性是不可能的,否則,就會忽視這些要求,越過這些程式,從而使決策失誤。即時都按上述要求做了,有時當成決策是正確,但稍過許日它又顯得不那麼正確了。因此,為了決策有效,還是需要暫緩決策,當然,也不要因此而失去時機。

  第四,學校教師要重視班級決策的創造性。這可以防止組極化效應的保守轉移。但又不能把組極化效應的冒險轉移當作決策的創造性。決策的創造性是想利用群體的“諸葛亮會”來增加個體的創造性。但大量事實表明,群體在決策中易於墨守成規,反而缺乏創造性。因此,教師要想有決策的創造性,不如先在學生個體中進行,後把方案提交給班集體去評價,這樣的決策既有創造性,又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韓立新, 高倩楠. 網路群體極化與源輿新聞對輿論生成的影響[J]. 採寫編, 2012(3):14-1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Angle Roh,Zfj3000,Kuxiaoxue,Cabbage,KAER,Llyn,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體極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