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綜合差價率是指按企業全部商品的銷售及庫存比例計算的差價率。
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是根據企業經營的全部商品存、銷比例,平均分攤進銷差價的一種方法。
通過計算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將“商品銷售成本”科目的期末餘額調整為本期已銷商品的實際成本,“商品進銷差價”科目的期末餘額則是期末庫存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
採用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確定商品的銷售成本,計算手續比較簡便,但只適用於商品種類較少,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比較接近的企業。
其具體計算步驟是:
1.計算綜合平均差價率。用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的餘額除以本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加“庫存商品”賬戶月末餘額之和,其計算公式為:
- 綜合差價率(含稅)=月末調整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餘額/(月末“庫存商品”賬戶餘額+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100%
2.計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用綜合差價率乘本月已銷售的商品總額,其計算公式為:
-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 本月銷售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含稅)=本月“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綜合差價率
3.根據計算出來的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作會計處理:
借:商品進銷差價 ×××
貸:商品銷售成本×××
由於商品進銷差價中包含有增值稅,在分攤結轉商品銷售成本後,企業平時結轉的含稅的售價成本就被調整為不含稅的實際成本,仍然是傳統的售價成本核算方法,並符合增值稅的核算要求。
在正常情況下,本月已銷商品總額按“商品銷售收入”賬戶貸方發生額計算,但如企業有商品轉批、折價銷售等情況,因其價格不同,應以“商品銷售成本”賬戶的借方發生額計算。
企業的商品進銷差價各月之間如果比較平衡,也可採用上月的差價率計算。但為了真實地反映庫存商品和銷售商品的進銷差價,正確核算盈虧,年末對商品進銷差價進行一次核實調整。
【例1】某零售商店8月末的“庫存商品”總賬餘額為573 000元、“受托代銷商品”總賬餘額為190 000元、“商品進銷差價”總賬餘額(分攤前)為161 440元,8月份“主營業務收入”科目的貸方發生額為246 000元。則:
- 綜合差價率=161440/(573000+190000+246000)=16%
8月份已銷商品
應分攤的進銷差價=246 000×16%=39 360(元)
應根據以上計算結果作如下分錄:
借:商品進銷差價 39 360
貸:主營業務成本 39 360
用綜合差價率計演算法計算簡便,但不適宜經營品種繁多的企業。因為各種商品的進銷差價不一,每期各種商品銷售比重又不盡相同,容易出現偏高或偏低的情況,影響商品銷售毛利及庫存商品價值的正確性。
評論(共8條)
主營業務收入是本月發生額還是累計發生額?請賜教?
具體內容,請參閱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發生時是在貸方,到月末要在借方轉入本年利潤. 主營業務收入月末沒有餘額,所以就沒有借貸差。累計欄填寫本會計年度截至到本期的累計發生額。 具體情況可以具體對待。主營業務收入可以記錄本月發生額也可以設置累計發生額欄。
商品進銷差價又如何計算得的
可以查看商品進銷差價條目=-=
主營業務收入是本月發生額還是累計發生額?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