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決策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理性決策模型(Rational 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Model)
目錄 |
理性決策模型,簡稱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起源於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以“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的,捨棄了一些次要變數,使問題的分析得以簡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來解釋經濟中的諸多現象。
1、決策者面臨的是一個既定的問題,
2、決策者選擇決定的各種目的,價值或目標是明確的,而且可以依據不同目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3、決策者有可供選擇的兩個以上的方案,面對著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選擇的基礎上,選取其中一個。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會作相同的決定。
4、決策者對同一個問題會面臨著一種或多種自然狀態。它們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說決策者的偏好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
5、決策者會將每一個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狀態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損失值(程度)計(估)算出來,經過比較後,按照決策者的價值偏好,選出其中最佳者。
理性決策在實際中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決策過程中必須獲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尋找出與實現目標相關的所有決策方案
3、能夠準確地預測出每一個方案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所能產生的結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人們的社會價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對比重。
5、可以選擇出最優化的決策方案
1、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標,並賦予權重
2、準備一套完整的被選方案
3、建立一套其他價值與資源的完整清單,並賦予權重
4、對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進行完整預測
5、對每一方案進行凈期望值計算
6、 比較各凈期望值,選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從理論角度看,最優決策並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會現實不等於理論假設,理性決策模型的假設條件遭遇到諸多障礙,人們逐漸發現政策實踐中的許多現象都難以解釋。其原因不在於它的邏輯體系,而在於其前提解釋有問題。因此它遭到了許多學者的強烈批評。其中最突出的是查爾斯·林德布洛姆與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決策者並不是面對一個既定問題,而只是首先必須找出和說明問題。問題是什麼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看法。比如物價迅速上漲,需要對通貨膨脹問題做出反應。
首先,明確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往往十分困難。因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會從各自的利益看待這些問題,圍繞著通貨膨脹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響怎樣,以及產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人們都會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決策者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選擇方案往往會發生價值衝突。比較,衡量,判斷價值衝突中的是與非是極其困難的。靠分析是無法解決價值觀矛盾的,因為分析不能證明人的價值觀,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統一人們的價值觀。
再次,有人認為"公共利益"可以作為決策標準,林德布洛姆批評了這種認識,認為在構成公共利益要素這個問題上,人們並沒有普遍一致的意見,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決策中的相關分析不是萬能的。決策受時間與資源的限制,對複雜決策講,不會做出無窮盡的,甚至長時間的分析,也不會花費太昂貴代價用於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當再作決定,否則會貽誤時機。
西蒙進一步補充,決策過程中要收集到與決策狀況有關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對信息做出最優化的處理與分析,因而不能獲得百分之百的最佳決策。
儘管理性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烏托邦"色彩,我們也歡迎對它的批判,但是過於簡單和絕對的否定態度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實現不代表沒有意義,人們總是在追求盡善盡美中得到較善較美的。正因為如此,傳統理性決策模型的思想價值一直受到理論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