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熊皮特的經濟危機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熊皮特的經濟危機理論概述

  在20世紀初,熊彼特就已看到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影響,並著手研究這一問題。可以在其《經濟發展理論》第二版的最後一章《景氣迴圈》中看到有關經濟危機比較完整的論述。熊彼特的獨特性在於他將經濟發展的理論與經濟周期的理論相結合,體現了理論與歷史的一體性。

  熊彼特的危機理論,集中表述於《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之理論的、歷史的和統計的分析》一書中。熊彼特在《經濟周期》一書的序言中強調了此書的三個特點,他說:

  第一,是從理論分析、歷史過程和統計資料三個方面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進行分析;

  第二,以創新活動為中心,對經濟周期的起因和過程進行實證分析

  第三,不給出任何有關對策的建議。

  熊彼特不僅用創新理論解釋了經濟發展,而且還用它來說明經濟的周期波動。他把創新作為他研究和解釋經濟危機波動的基石,從而把各種經濟周期波動統一起來,以創新活動去加以說明,創造西方經濟學中統一研究各種經濟危機波動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研究經濟危機波動的一大流派。熊彼特熱衷探索 商業周期中蕭條走向繁榮的基本動因。他認為自己的理論不同於馬克思新古典學派凱恩斯理論。他把企業家們看作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基石,指出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在於改革創新,而企業家們是主要的倡導者,企業家比企業更能賦予資本主義體系以活力,並對企業的生產和市場系統構成威脅。

熊皮特的經濟危機理論內容

一、經濟危機模式

1、單純模式

  熊彼特在應用“創新”概念來說明商業社會內生的周期現象時,提出了一個只包括上升期和下降期兩階段的單純模型。在沿著一定軌道迴圈流動的均衡體系裡,企業家為追求利潤,引入創新。他為了實現基於他的設想的創新,首先依靠信用創造從銀行借入資金,以此作資本建立新工廠,訂購新設備,進而購買間接勞動資料及生產要素進行生產。這種擾亂均衡的創新,在它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創新本身的可能性和為剋服困難所需要的企業家,在時間上並不能同時存在,能夠擔當創新重任的企業家在經濟體系中數量相當稀少。

  由於這些原因,打破這種均衡關係,將經濟引入新的世界,最終實現創新的結果並不能常常發生。而創新具有非連續性,因此產生了波動。由於創新的導入,經濟活動變得非常活躍,從而帶來繁榮。但由於某種原因,出現逆轉,帶來衰退危機的局面。如果沒有創新帶來的繁榮狀況,也就不會衰退,均衡體系也保持原來的狀態。簡單地說,這一模型遵從如下過程:創新活動使企業家獲得利潤,併為其他投資者開闢了道路。創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壟斷。創新浪潮的出現引起經濟繁榮,而當創新擴展到較多企業,贏利機會趨於消失之後,就面臨經濟危機。”為什麼企業家的出現不是連續的,也就是說,只是在每一個適當選定的時間間隔內出現,而且是成群地出現?這完全因為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家的出現可以促使其他企業家出現,於是又可以促使更多的企業家以不斷增加的數目出現”。

  這樣,資本主義經濟本質上處於繁榮與危機兩個階段的迴圈交替之中。熊彼特理論認為改革創新給資本主義帶來的不僅是進步還有不穩定性,企業家資本主義是一種極為不穩定的創造性毀滅的體系,其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生產方式使舊的一切變得過時,強迫現存企業要麼適應新形勢要麼宣告失敗,資本主義就這樣在以改革摧毀並替代舊技術和舊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當新一代企業家引入全新的技術、產品和生產理論從而使創新步伐突然加快的時候,嚴重危機就爆破發了。熊彼特認為,創新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經濟危機而不是經濟的持續繁榮,是因為創新活動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連續性,它是集中在一個時期,時斷時續地出現的。因此一次創新造成的下降就不能被下一次創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於是經濟生活就呈現出周期波動。

2、四階段模式

  上述經濟周期的單純模式只包括繁榮和衰退兩個階段。在這個單純模式中,抽象掉了創新所誘發的各種從屬現象,如創新者的投資活動所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以及隨著繁榮的逐漸到來而造成的投機心理和投機活動;熊彼特認為:這種從屬現象將大大加強周期的振幅,並把這種誘發出來的各種從屬現象的總和稱為“從屬波”。

  為了把從屬波引起的後果考慮到周期理念中,熊彼特建立了關於經濟周期的四階段模式,該模式把經濟周期分為“繁榮”、“衰退”“蕭條” 和“複蘇”四個階段。熊彼特認為,由於從屬波的作用,即由於創新所引起信貸擴張和對生產資料需求的擴張,促成了新工廠的建立,新設備的增多,也增加了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整個社會出現大量投資機會,出現大量的投機活動;因此創新活動所引起的上升將越過新均衡,以致形成虛脹或過度繁榮。熊彼特認為:從屬波造成的許多投資機會發生於與創新活動無關的部門,這時的信貸擴張也與創新無關,僅僅是為一般企業和投機活動提供資金。這意味著從屬波看來聲勢頗大,但並無或很少自身的推動力,它的動力源於創新活動。而一旦創新活動促使高漲的推動力消逝,從屬波便往往戛然而止。這就使經濟的下降過程越過單純因創新停止而造成的衰退階段,進入蕭條。

  熊彼特列舉了蕭條發生的三點理由:

  第一,具有新購買力的企業家,為獲得生產資料而展開一場競爭,生產資料的價格便因此提高,舊企業將蒙受損失或被淘汰。

  第二,繁榮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新產品將大量出現於市場上,物價下跌,繁榮終止。

  第三,創新的各種成果的出現,將自動而必然地導致信用緊縮,因為此時企業家既有償還其債務的能力,又樂於償還其債務,新創造的購買力由此消失,引起經濟蕭條

  在蕭條階段,不僅投機活動消失,許多正常的活動也受破壞,企業倒閉,或者縮短工作時間,因而產量減少,進而失業增加。但是,經驗證明,這個過程決不會永遠持續。譬如,某企業破產,失業者增加,需求減少,蕭條進一步加劇。即使在這樣的過程中,在生活必需品產業,也並非所有的企業都倒閉,經常有一些企業存活下來。由於精心經營,並且由於其他同行業者的倒閉,儘管在蕭條期,有時甚至還擴展了他們的事業。這就是所謂的蕭條事業。

  在這個異常整理過程中,有一種社會集團不直接受資本規律的影響,比如說官僚。這種收入階層的存在,不會出現所有的產業全部失去需求的情況。經濟進入 蕭條階段時,其傾向也許在最初一個時期會增強,但由於前述理由, 其過程將趨中斷,並且必定轉向上方。這就是“回歸點”。由於回歸點開始的新過程就是複蘇。在蕭條時的低谷,經營活動萎縮,因而幾乎不進行投資,有時甚至連填補投資都會罷手。在這種狀況下,如果經過普遍的企業整頓,確信經濟出現好轉跡象,在極低利率的刺激下,會出現進行新投資的人,這是不難想象的。這樣,複蘇過程開始,企業重新著手生產,雇佣人數也增加不久將達到新的均衡水平。複蘇階段是病態失衡的水平趨向均衡。如果要使經濟由“複蘇”走向“繁榮”,那就需要新的創新活動,以便使經濟越出複蘇階段所達到或將要達到的均衡水平,趨向新的高漲。熊彼特強調指出,雖然複蘇和繁榮兩個階段,經濟都趨於上升,但造成上升的動力在兩個階段是不同的。正是這種不同使上升運動有可能構成兩個性質不同的階段。

  對於熊彼特的四階段周期模式,西方經濟學家斯托爾潑有一個相當精煉的評價:熊彼特相信每一個周期包括四個階段。他把複蘇階段和衰退階段看成是適應的過程;而繁榮階段和蕭條階段則表現為離開均衡位置的一種運動。繁榮階段和蕭條階段分別由創新和諸如投機、恐慌、經濟政策不當之類的外生的、非實質性的現象所引起。繁榮階段和衰退階段對資本主義過程說是本質的,而蕭條階段和複蘇階段則不是本質的。由於尖銳的社會和個人障礙發生於非本質階段內,所以政策能夠消除它們。

二、經濟危機的周期

  熊彼特指出,不同的創新活動,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是不同的,同時,創新的進行也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有時密集,有時稀疏,對經濟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也不同。它們有的“帶來較短的波動”,有的則“導致較長的潛在高漲”。因此,如果認為只存在一種周期,並以為它會以非常顯著的規則表現出來,那是不現實的。

  在熊彼特所提到的三種周期中

  第一種是長達五十多年的經濟長周期,或稱長波。因它由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Kondratieff)於1926年首先提出,又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沿襲康德拉季耶夫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長波大約是從 1783年到1842年,即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個長波大約從1842年到1897年,即蒸汽機和鋼鐵時代,或者可稱之為世界鐵路化時代。第三個長波大約從1897年到20世紀20年代末,被稱作電氣、化學和汽車的時代。

  第二種周期是平均9-10年的中周期,又稱為中波。因為它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克萊門·尤格拉(Clement Juglar)於1860年首先提出的,故又被叫做“尤格拉周期”。

  第三種周期是平均40個月(3~4年)的短周期(短波)。因它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基欽(Joseph Kitchin)於1932年首次提出,又名為“基欽周期”。

  除了上述三種周期之外,熊彼特還提到“其他形式的周期波”,如庫茲涅茨周期存貨周期等。

  為什麼會表現出這樣不同的周期呢?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和經濟波動的原動力是創新。這種創新有時比妊娠期長,有時卻並不那麼長。因此,體系吸收創新的效果的時間和其持久性也就不一定。創新是不連續的、不穩定的和不均勻的,同時又具有多樣性,因此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長度的周期。並且,某一創新是受它之前的創新或它之後的創新的影響,當然也可能影響其他創新。

  由於熊彼特體系裡的創新這一共同原因的規模及導入創新的經濟領域、性質等的差異,經濟波動呈現多樣性。

  另外,在用創新活動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同時,熊彼特對於各種傾向於用貨幣因素、用信貸的擴張收縮來說明周期的理論,表示了不同的意思。

  首先,他認為:如果我們停在對投資過程的分析,並假設投資本身有自己的機制之上,我們不僅不能抓住事情的本質,而且還會發現在做結論上難於避免做出如下極端的推理,即由於投資的增長和信貸擴張與繁榮階段相聯繫,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擴大信貸來造成繁榮。

  他又說周期理論的目標是:確立創新圖式的有效性和說明創新是如何與貨幣的補充作用一起導致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內部產生一種特殊形式的波,而且這種波是與人類活動其他領域的類似現象並行發生的。

  熊彼特認為人們應該探索新生企業家引入創新技術和新型商業理論的潛在動因,他認為危機掃清了改革的障礙,因此是必要的、是好事。這樣,經濟周期就不像他們以前以及他同時代的另外一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資本主義罪惡的表現,或自發勢力造成的不必要的痙攣,而是經濟進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必然表現形式。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熊皮特的經濟危機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