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國礦業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cumt.edu.cn/ (中英文)
目錄 |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後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科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期間,遷至四川,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先後為國家培養了10萬多名畢業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3項(其中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5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9項,省部級優秀教材獎54項;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優秀課程45門、優秀課程群2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省級品牌專業10個、建設點2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建設點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1個;江蘇省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建設點5個。近年來,我校本科生共有1500餘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000多項,大學生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10餘項。1999年以來,我校有11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目前,學校共有各類學生4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5000多人,留學生100多人。
中國礦業大學致力於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九五”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11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382項,包括“863”項目33項、“973”項目38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64項等;先後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3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458項。申請專利478項,授權325項,出版各類著作387部,編寫教材176部。近年來,學校積極實施國際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斯運伯恩科技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4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30人,副教授333人,博士生導師172人,碩士生導師482人;先後有6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7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7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52人被列為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17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7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26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藏書195萬冊;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9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學校改革與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從研究教學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支撐和引領能源、礦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