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農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濕地農業指在天然濕地基礎上改造成以稻田、葦塘、魚塘、小型水庫為主體的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人工農業複合生態系統。全國60%以上的糧食、經濟作物產品和畜產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魚和蠶繭是由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生產的。
一是該地區自然降雨量大,多為季風氣候區;
二是地勢低平,易形成自然濕地;
三是經過長期墾殖已形成規模化的農業。
具體來講,按照我國綜合農業區劃的結果,以年降雨量500mm以下作為劃分乾旱地區的標準,500mm到800mm之間為半乾旱地區,800mm以上為濕潤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業被稱為乾旱半乾旱農業。我國以降雨量800mm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塊,在這條800mm分界線以南以東的廣大濕潤地區,有許多從自然濕地演變出來的農業低濕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北松嫩一三江平原地區,具體有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太湖流域的湖東蕩葦地區、東北的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濕地農業就是指這些在濕潤多雨地區由自然濕地經人類開發後形成的農業濕地上的農業。因此,濕地農業屬於濕潤多雨地區的農業,與乾旱農業、半乾旱農業並行存在,具有內涵上的明顯特征。濕地的概念源自地理學,所以濕地農業的概念中還含有農業地理學的特征。前已述及,濕地農業是人類將自然濕地開發後形成的,因此濕地農業一般位於江河湖等水體附近的平原地區,這就使濕地農業與山地農業和丘崗農業等類型區別開來。
濕地農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澇漬災害問題。因此,有關濕地農業的研究離不開對澇漬災害的研究。根據在江漢平原從事濕地農業研究的實踐,濕地農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農業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前已述及,中國的濕地農業區域包括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多為我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農業相對發達。這些地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作物現實生產力最高的地區之一。
——農業生態系統脆弱:在開發濕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一方面對濕地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了巨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受制於濕地自然生態系統,澇漬災害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數。在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農業因澇漬而不高不穩一直是限制湖北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數,顯示出濕地農業在年際間、地區之間的脆弱性特征。
——農業生態多樣性豐富:濕地農業包含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各種組分,作物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尤為發達。從大田作物種植到蔬菜瓜果林木花卉種植;從畜牧養殖到水產養殖和捕撈;從初級產品生產到加工服務產業。因此,濕地農業發展與水土資源科學、濕地環境科學、農業水土工程、水利學、農村社會學、農業經濟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繫。由於濕地農業總是與一定的區域相聯繫的,濕地農業科學應該更註重於農業區域的整體發展。
基於濕地農業在農業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的特點,其主要任務也就有了與乾旱半乾旱農業、山地丘崗農業不同的特殊性。
1.濕地農業基礎研究
濕地農業的基礎性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澇漬災害特征及其演變、澇漬地地貌特征與微地域的分異特征、澇漬地土壤肥力特征、澇漬脅迫下作物生長的生理生化特征與遺傳進化特征、濕地生物資源的評價與利用等。
2.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研究
濕地農業的關鍵技術應該包括澇漬災害的工程治理技術、生態調控技術、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農藝技術綜合優化等內容。
所謂工程治理技術,是指利用工程手段進行水土環境的重新構建和改造,包括築堤、開溝、建站、平地等。生態調控技術是指利用地域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調整手段進行災害控制,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的種養結構、合理的生物組分等。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應用是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未來這些新技術將在濕地農業的生物品種更新、生態環境改善、生產加工技術升級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藝技術綜合優化是指在濕地環境條件下,農業栽培技術、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收穫儲藏技術等技術的綜合優化組裝。
3.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建設與成果應用
濕地農業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將科研成果應用到濕地農業的生產實踐中,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應以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為導向,以發展濕地特色產品並形成產業化為目標,按照小區綜合開發規劃,將排水規劃管理、土壤培肥改良、作物高產栽培、耕作制度優化、高效農業模式等關鍵技術在若幹個示範區進行集成組裝,通過典型示範區的樣板作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多層次大範圍的技術培訓等形式,建成互成體系的成果推廣基地,在不同類型澇漬地上建成不同治理開發技術的推廣示範點,推動各種特色產業開髮帶的形成。
1.濕地利用與保護的關係
濕地根據其區域不同,可以劃分出不同功能區,如蓄洪區、分洪區、自然景觀區和農業利用區。農業利用區內又可以分成農業用水水源區、人工養殖區、種植業區和農業人口生活區等。鑒於自然濕地對人類生活和地球環境的絕對重要性,對僅存的現有自然濕地要將保護放在首要,對現有農業濕地中澇漬災害嚴重的地區應考慮部分回歸自然濕地或轉化為自然景觀區、行洪或人工養殖區。種植業利用區重點要提高其防洪排澇標準。
2.濕地農業發展與環境優化的關係
濕地依靠水的流動性將整個系統高度地連成一體。工農業造成的污染會很快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污染和毒害,過去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的破壞已經很好地證明瞭這一點,特別是濕地農業系統中的水還與人們的飲用水聯繫在一起,這對我們處理好濕地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資源利用與提高利用設施水平的關係
濕地農業區域內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水平高,所以我們經營的農業必須從大農業的觀點出發,強調資源的綜合利用,特別應處理好其中的“農~漁”關係,二者不可偏廢,但長期在低水平下重覆的農業是導致該地區“三農”問題突出的基本問題之一,十分不利於該地區的發展,農業基礎整治與設施建設應始終放在該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