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湿地农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湿地农业

  湿地农业指在天然湿地基础上改造成以稻田、苇塘、鱼塘、小型水库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人工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全国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和蚕茧是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

湿地农业的形成条件

  一是该地区自然降雨量大,多为季风气候区;

  二是地势低平,易形成自然湿地;

  三是经过长期垦殖已形成规模化的农业

  具体来讲,按照我国综合农业区划的结果,以年降雨量500mm以下作为划分干旱地区的标准,500mm到800mm之间为半干旱地区,800mm以上为湿润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被称为干旱半干旱农业。我国以降雨量800mm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块,在这条800mm分界线以南以东的广大湿润地区,有许多从自然湿地演变出来的农业低湿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松嫩一三江平原地区,具体有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太湖流域的湖东荡苇地区、东北的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湿地农业就是指这些在湿润多雨地区由自然湿地经人类开发后形成的农业湿地上的农业。因此,湿地农业属于湿润多雨地区的农业,与干旱农业、半干旱农业并行存在,具有内涵上的明显特征。湿地的概念源自地理学,所以湿地农业的概念中还含有农业地理学的特征。前已述及,湿地农业是人类将自然湿地开发后形成的,因此湿地农业一般位于江河湖等水体附近的平原地区,这就使湿地农业与山地农业和丘岗农业等类型区别开来。

湿地农业的基本特征

  湿地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涝渍灾害问题。因此,有关湿地农业的研究离不开对涝渍灾害的研究。根据在江汉平原从事湿地农业研究的实践,湿地农业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农业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前已述及,中国的湿地农业区域包括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多为我国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相对发达。这些地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作物现实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之一。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湿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一方面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受制于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涝渍灾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农业因涝渍而不高不稳一直是限制湖北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显示出湿地农业在年际间、地区之间的脆弱性特征。

  ——农业生态多样性丰富:湿地农业包含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组分,作物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尤为发达。从大田作物种植到蔬菜瓜果林木花卉种植;从畜牧养殖到水产养殖和捕捞;从初级产品生产到加工服务产业。因此,湿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科学、湿地环境科学、农业水土工程、水利学、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湿地农业总是与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湿地农业科学应该更注重于农业区域的整体发展。

湿地农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基于湿地农业在农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点,其主要任务也就有了与干旱半干旱农业、山地丘岗农业不同的特殊性。

  1.湿地农业基础研究

  湿地农业的基础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涝渍灾害特征及其演变、涝渍地地貌特征与微地域的分异特征、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涝渍胁迫下作物生长的生理生化特征与遗传进化特征、湿地生物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等。

  2.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应该包括涝渍灾害的工程治理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农艺技术综合优化等内容。

  所谓工程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工程手段进行水土环境的重新构建和改造,包括筑堤、开沟、建站、平地等。生态调控技术是指利用地域生态系统内部结构调整手段进行灾害控制,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的种养结构、合理的生物组分等。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未来这些新技术将在湿地农业的生物品种更新、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加工技术升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艺技术综合优化是指在湿地环境条件下,农业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收获储藏技术等技术的综合优化组装。

  3.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与成果应用

  湿地农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湿地农业的生产实践中,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应以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导向,以发展湿地特色产品并形成产业化为目标,按照小区综合开发规划,将排水规划管理、土壤培肥改良、作物高产栽培、耕作制度优化、高效农业模式等关键技术在若干个示范区进行集成组装,通过典型示范区的样板作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多层次大范围的技术培训等形式,建成互成体系的成果推广基地,在不同类型涝渍地上建成不同治理开发技术的推广示范点,推动各种特色产业开发带的形成。

发展湿地农业应处理的关系

  1.湿地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湿地根据其区域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如蓄洪区、分洪区、自然景观区和农业利用区。农业利用区内又可以分成农业用水水源区、人工养殖区、种植业区和农业人口生活区等。鉴于自然湿地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的绝对重要性,对仅存的现有自然湿地要将保护放在首要,对现有农业湿地中涝渍灾害严重的地区应考虑部分回归自然湿地或转化为自然景观区、行洪或人工养殖区。种植业利用区重点要提高其防洪排涝标准。

  2.湿地农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关系

  湿地依靠水的流动性将整个系统高度地连成一体。工农业造成的污染会很快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污染和毒害,过去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的破坏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湿地农业系统中的水还与人们的饮用水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处理好湿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资源利用与提高利用设施水平的关系

  湿地农业区域内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水平高,所以我们经营的农业必须从大农业的观点出发,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应处理好其中的“农~渔”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但长期在低水平下重复的农业是导致该地区“三农”问题突出的基本问题之一,十分不利于该地区的发展,农业基础整治与设施建设应始终放在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湿地农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