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三維結構模式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智力三維結構模式理論(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intelligence theory)
智力三維結構模式理論是由吉爾福特(J. P. Guilford)用內容、操作和產物三個維度建構的智力結構的立體式模型,簡稱為SOI模型。
目錄 |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J.P.Guilford)在二十餘年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於1967年創立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理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裡加工(即操作過程)客觀對象(即內容),產生知識(即產物)的過程。智力的操作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5個因素;智力加工的內容包括圖形(具體事物的形象)、符號(由字母、數字和其他記號組成的事物)、語義(詞、句的意義及概念)、行為(社會能力),共4個因素;智力加工的產物包括6個因素,即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換、蘊含。這樣,智力便由4×6×5=120種基本能力構成。如下圖:
1971年,他把內容維度中的圖形改為視覺和聽覺,使其增為5項;1977年他在《改善智力和創造性指南》著作中將組成智力結構的不同因素,由120種修改為150種(5×5×6=150)。1988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5項變為6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種。吉爾福德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例如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就是語義、記憶、單元的能力。又如,說出魚、馬、菊花、太陽、猴等事物哪些屬於一類,回答這類問題進行的操作是認知,內容是語義,產物是類別。
吉爾福特將其上述智力結構的模式推薦為認知心理學的參考系統。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論中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對創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從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聯繫起來;還將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對應。他認為發散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是創造性的核心。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霰態、生理、需要和興趣七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七角形的交互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雖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論卻提出創造能力的研究和創造性測驗,這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