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數學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數學心理學(Mathematical Psychology)

目錄

什麼是數學心理學

  數學心理學是利用數學模型來研究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在1860年的心理物理學研究中,最早用數學公式表達了客觀物理量和主觀感覺強度之間的函數關係。用定量的方法來描述心理現象。由於研究的對象的複雜性,一般只能對研究作模糊定性上的描述,但在資訊理論控制論、統計決策論和電腦科學發展的推動下,數學心理學也發展迅速,不斷取得了新成果。用數學模型描述心理現象,其優越性不僅是它比自然語言的描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準確性、演繹力和預測力,更重要的是它便於用電腦來模擬,為研究人工智慧創造了更好的輔助。

數學心理學的研究

  1927年瑟斯頓在制定心理量表時提出了比較判斷率,並用公式來表明兩個刺激間的主觀距離。這些工作都屬於數學心理學的範疇。但是,當時這類工作為數不多,也比較分散,還沒有數學心理學之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資訊理論、控制論、統計決策論及電腦科學的推動,數學心理學才得到真正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埃斯蒂斯、布希和莫斯蒂勒提出的學習模型,是這一新方向的開端。目前實驗心理學的許多重要領域,如測量、決策、學習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制定出大量的數學模型。

  一般說來,數學模型的建立,首先是把需要研究的心理現象,如知覺、學習 、決策等等,從複雜的心理活動中分離出來,構成一個特定的集合,把原始資料加工成集合中的客體和關係。然後用代數的、幾何的、概率的、公理的形式,或者是電腦程式和方程式的形式,把它們表現出來。在這裡,主要的問題是確定研究領域的經驗系統 ,和表達它的形式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

  在數學模型建立之後,通過邏輯推理或數學運算可以推導出一定的結果。如果給模型以一定的解釋,所推出的結果就可以看作是對經驗系統的某種預測。進一步將預測值與實際測試值加以比較,依據二者的符合程度,還可以對數學模型加以修正。

  用數學模型描述心理現象,其優越性不僅是它比自然語言的描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準確性、演繹力和預測力,更重要的是它便於電腦的模擬,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數學心理學的歷史

  • 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 費希納在心理物理學研究中,最早用數學公式描述了客觀物理量和主觀感覺強度之間的函數關係。
  • 1927年瑟斯頓在制定心理量表時提出了比較判斷率,並用公式來表明兩個刺激間的主觀距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資訊理論、控制論、統計決策論和電腦科學的推動下,數學心理學發展迅速。
  • 20世紀50年代初,埃斯蒂斯、布希和莫斯蒂勒提出的學習模型,是這一新方向的開端。
  • 目前實驗心理學的許多重要領域,如測量、決策、學習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已制定出大量的數學模型。

數學心理學的範疇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數學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