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曲藝式廣播廣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戲曲曲藝式廣播廣告是指運用各種曲藝技巧傳遞信息的廣播廣告形式。戲曲曲藝是中國獨有的,包括戲曲、相聲、評書、小品、快板等各種藝術形式,它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戲曲曲藝寶庫給廣告創意提供了新鮮的思路,也使得戲曲曲藝式廣播廣告在中國的土地上具備了蓬勃的生命力,不僅在內地,在港澳臺地區,廣告人也都顯示出了對戲曲曲藝形式的濃厚興趣。從產品特點來說,戲曲曲藝式廣告帶來的民族風格,尤其適合那些民族工業產品。
戲曲曲藝式廣播廣告的分類[1]
1.戲曲式廣播廣告
戲曲式廣播廣告指的是運用戲曲唱腔、念白、配樂等形式傳遞廣告信息的廣播廣告。中國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且門類眾多,除了有國粹京劇之外,還有昆劇、越劇、黃梅戲等各個地方劇種。戲曲曾經經歷過觀眾流失嚴重的階段,但隨著人們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加強,戲曲又重新煥發了活力,昆劇還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藉助大眾傳媒,戲曲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除了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各省級衛視也都開闢了戲曲節目。在這樣情況下,有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並喜歡上戲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因此在廣告中運用這種形式,可以博得特定人群的歡迎。而對那些並不熟悉戲曲的人群來說,戲曲形式的廣告又很新鮮有趣,讓創意顯得與眾不同。另外,戲曲中的音樂經過多年積累沉澱,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可以經過完善改造作為廣告的背景音樂,給聽眾別有風味的廣告聽覺體驗。在廣告中運用戲曲元素,不能選擇難度太大的唱腔或聽眾不熟悉的旋律,避免出現聽眾聽不懂的現象。地方劇種的運用因此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可以運用在地方性產品上,拉近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具體的廣告信息最好採用念而不採用唱,因為後者容易使人產生誤聽,並拉長廣告時間。
案例簡析:音樂:京劇配樂女:(念白)哎,下一場可是重頭戲。男:(念白)嗯,該咱們上場了。男:(念白)老太太!怎麼全燒了?!不就是藥面粗了點嗎,又不影響藥效,值三百多兩銀子呢!!女:(念白)小三子呀,咱同仁堂金子招牌至今不倒,靠的就是信譽!還記得祖訓嗎?男:(念白)不省人工,不減物力。背景音樂停男2:(念白)不省人工,不減物力。同修仁德,濟世養生!音樂:鑼鼓樂聲旁白:精工製藥遵祖訓,古韻今聲寫同仁。北京同仁堂。同仁堂是北京的老字型大小藥店,在全國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以京劇作為表現形式,一來切合同仁堂的地理位置,二來切合同仁堂經營中醫中藥的民族特色。廣告以念白為主體,將廣告信息充分傳遞出去。一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不僅道出了同仁堂的企業理念,更表現了同仁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背景音樂始終採用京劇配樂,營造出一份獨特的民族文化氛圍,與同仁堂的企業形象頗為契合。
2.相聲式廣播廣告
相聲是表演藝術,也是語言藝術。儘管近年來,相聲面臨著發展的瓶頸,但人們對相聲這種形式仍然是熟悉和喜歡的。相聲以機智幽默為生命,這一點正可以為廣告充分利用,讓人們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中接受廣告信息。相聲獨有的說、學、逗、唱、地道的老北京腔,都賦予創意鮮明的特色,給人留下不同一般的印象。在亞洲的其他地區,比如日本,相聲同樣受到創意人的青睞,是重要的廣播廣告表現形式。
案例簡析:音效:掌聲甲:問您一個問題,您喜歡“吹”嗎?乙:您才喜歡呢。甲:算您說對了。我的名次就是“吹”出來了的。我能橫著吹、豎著吹、正著吹、反著吹,能把直的吹成彎的,能把醜的吹成美的,能把老頭兒吹成小伙子,能把老太太吹成大姑娘。乙:呵,都吹玄了。甲:我從廣東開吹,吹過了大江南北,吹遍了長城內外;我不但在國內吹,我還要吹出亞洲,吹向世界。乙:呵!你這麼吹,人們煩不煩吶?甲:不但不煩,還特別喜歡我。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婦抓住我就不撒手呀。、乙:好嘛,還是個大眾情人,請問您尊姓大名?甲:我呀,黑勁風牌電吹風!乙:嘿,絕了。音效:掌聲
這則電吹風廣告抓住了“吹”字的特殊性。在中國人一般的價值觀中,“吹”是說大話,不誠實的表現,帶有否定的意味。而甲卻出人意料地說自己就是喜歡“吹”,造成一種懸念,也就是相聲中的包袱。結果這裡的“吹”對應的是電“吹”風,是該產品獨有的特點,因此最後當包袱抖開,甲把產品名說出來之後,聽眾立即恍然大悟。整則廣告以相聲為載體,風趣幽默,在說笑中把廣告信息傳遞了出去。
3.其他曲藝形式的廣播
廣告評書、快板、評彈……這些曲藝形式豐富多彩,都曾經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休閑方式。它們擁有各自的藝術特色和受眾群體,如能在廣告中善加運用,皆可發揮良好的作用。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電影、電視劇、歌舞晚會等形式漸漸取代傳統曲藝,占據了人們的大多數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曲藝形式就該退出歷史,相反,曲藝形式來自於民間,積累了很多優秀藝術元素。對於廣告來說,如果能對這些元素善加運用,包括改造、變化,反而能讓那些聽慣了流行歌曲的耳朵感受不一樣的聽覺衝擊。
- ↑ 胡菡菡.廣播電視廣告[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