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擬劇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戈夫曼擬劇論(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目錄 |
戈夫曼擬劇論就是藉助戲劇的類比而對日常生活進行的研究。
擬劇論是從符號互動論中發展出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其倡導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會比做舞臺,把社會成員比做演員來解釋人們的日常生活。
戈夫曼認為,社會和人生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這個大舞臺上的表演者都十分關心自己如何在眾多的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擬劇論研究的是人們運用哪些技巧在別人的心目中創造印象。
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按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
戈夫曼提出,人們為了表演,可能會區分出前臺和後臺。前臺是讓觀眾看到並從中獲得特定意義的表演場合;後臺是為前臺表演做準備、掩飾在前臺不能表演的東西的場合。
戈夫曼認為,人們不能將前臺行為應用於後臺,也不能將後臺行為應用於前臺,而是應該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應有的行為,而其標準是社會的規範,即社會的角色行為的規定。
戈夫曼所講的“框架”,是指人們內化了的現存的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是一系列的慣例和共同理解,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舞臺上進行演出的依據。戈夫曼認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場次進行表演,如果能夠按照劇本表演就會按照劇本表演,當劇本不明確或不完整時就要隨機應變、臨時創作。表演框架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或因素:
一是劇本期望。
也就是社會規範對各種社會角色的限定。社會是一個一直在演出的戲劇舞臺,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舞臺上的演員。但是,在個人行動的後面隱藏著強有力的“劇作家”,這個“劇作家”就是社會體系,它不允許個人離開劇本。人們的行動受社會體系預先寫好的“劇本”的限定。當然,人們的行動也會受其他人,包括其他演員和觀眾的影響。
二是劇情。
所謂表演,就是在某種社會情境中,人們為了給他人留下某種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動。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舞臺上扮演著角色,都是表現劇情的人,即劇情表演者。表演的目的是要表達某種意義。比如,一個女大學生周末接到男友約她去看電影的電話時,可能會故意大聲說話,該表演的意義就是要告訴其他同學“有人約我去看電影”。戈夫曼認為,表演者可能很真誠地相信他所表演的行為,也可能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為,而是做給別人看的。
三是劇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種劇情時進行合作的一些人”,稱之為劇組。處理好劇組成員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因為,第一,當劇組正在表演時,劇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採取不適宜行為而使演出中斷或走樣的能力,每個成員的演出都依賴於同伴的合適行為,反之亦然;第二,劇組成員都瞭解他們正在上演同一幕劇,瞭解舞臺演出技巧中的秘密,都是“知情人”,他們彼此熟悉,共同保守劇組的秘密。
四是表演區域,
包括前臺與後臺。前臺是按固定方式進行表演、為觀眾規定的特定情景的舞臺部分,主要由佈景、個人外表和舉止等三個部分組成。佈景是演員表演必需的場景,包括裝置、舞臺裝飾和其他道具等,比如會計的電腦、學者的書架、醫生的手術室等。個人外表是反映表演者的社會地位的那些標誌,比如年齡、性別、種族、服飾,以及提示行動者地位的其他信息(如穿著件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表明這是一個醫生)。舉止則是人們期待如何行為的特定信號,比如說一種親昵的舉止就表示期待一種親密的行為。當人們扮演某種既定的社會角色時通常會發現,一種特定的前臺其實早就已經設計好了,只能按規定去進行表演。後臺是不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和局外人進入的舞臺部分,只有關係更為密切的人才被允許看到“後臺”正在發生的一切。比如醫生可以在值班室里(即後臺)同護士開玩笑,這是病人看不到的,但在病房(前臺)卻不能這樣。後臺與前臺是相對的,如果有觀眾闖入後臺,後臺就變成了前臺,成為另一場不同演出的前臺,比如一個病人突然闖入了值班室。
五是假面具。
在戈夫曼看來,人們之間的互動,就是每個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現真實的自己,而是表現偽裝起來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戲,也就是戴著假面具在社會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前臺行為,是一種角色面孔。戈夫曼認為,“假面具”並不等於欺騙工具,兩者是有區別的。
所謂印象管理,就是人們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策略。或者說,當人們觀察某個人時,他應該如何表現自己。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擬劇論的實質。他提出的印象管理策略主要有:
一是理想化表演。
也就是說,表演者要掩飾那些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不一致的行動,而努力表現出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範、標準相一致的行動。因此,理想化表演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掩飾。表演者會掩飾或部分掩飾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所有的社會事件和社會行動,都有這種故意演戲、顯示理想化形象的成份。為了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理想化的形象,人們在扮演某種角色時還應該重視對環境和位置的選擇,選擇一種有利於角色表演的背景,比如大公司的總經理應該選擇在大辦公室的大辦公桌上辦公,應該有專門的地方接待自己的主顧等。
二是誤解表演。
也就是使別人產生錯覺,得到假印象的表演。比如一個人實際上比較富有卻裝窮,舊時中國農村的土財主就往往裝窮,這是一種典型的誤解表演。一些人所以會作出誤解表演,無非是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獲得利益,比如為了獲得社會尊重或社會地位,一個本來沒有學問的人裝得很有學問,就像中國曆史上的“濫竽充數”;另一個是為了滿足某種虛榮心,比如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努力掩飾自己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努力地使別人對某一項具體活動產生誤解,這種欺騙有時是善意的,有時則是惡意的。
三是神秘化表演。
也就是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使別人產生一種崇敬心理。戈夫曼發現,對一個人越熟悉,就越容易輕視他。西方一些國家的軍隊中,軍官同士兵不在同一個餐廳就餐,就是為了防止相互之間過於熟悉,以至於作戰時士兵可能不服從軍官的命令。
四是補救表演。
表演過程中的無意動作、失禮、當眾吵鬧等意外情況的發生,會導致表演的不協調,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補救表演。補救措施包括表演者所使用的補救自己的表演的預防性措施,比如劇組忠誠、劇組素養和戲劇規則等,也包括觀眾或局外人用以幫助表演者補救其表演的保護性措施,如避免進入後臺、對錶演者的疏忽視而不見、對新手的寬容等。
戈夫曼運用戲劇語言對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進行的社會學分析,充分肯定了社會體系這一劇作者及其劇本期望對錶演者的決定性作用,也即承認社會結構對個人行動的制約性。他把表演區域分為前臺與後臺,提出了理想化表演和誤解表演、補救表演等印象管理策略,對人們成功地扮演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是有積極的啟示和借鑒意義的。他提出的“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戲”等概念,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真實一面。但他的理論也存在許多片面性和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色彩而受到尖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