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廢話文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廢話文學

  廢話文學,網路流行語,用‌‌‌‌‌‌‌‌‌‌‌‌來形容網上那些有點搞笑、看似說了話又沒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論和視頻。

  “廢話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說了又好像沒說”,往往用來形容那些文不對題、不知所云、模棱兩可、打太極式的媒介信息。

  該梗出自B站評論區,出自up主“那就叫王師傅吧”和“旅途船長”的視頻,看起來說了一堆話卻好像什麼意思也沒有表達。網友紛紛表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就是聽了半天一堆廢話。

  朱自清:得有點廢話,我們才活得有意思。

廢話文學流行原因

  和此前流行的“明學”“凡爾賽文學”一樣,“廢話文學”也屬於一種網路“梗“。在社交媒體時代,玩梗已成為年輕網友的快樂源泉。

  當然,能火到出圈的”梗”,都具有娛樂性、趣味性、批判性、時代性、時尚性、可複製等特征,它既要滿足人們追求潮流、獲得快感的需求,同時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一套簡單固定的框架和模板,從而降低二次創作者的門檻,使網友通過模仿類推,迅速參與其中。

  比如廢話文學就可以加工創造後被沿用到各種對話場景中。逢年過節不少朋友都面臨被親戚催婚的情況,這時候,廢話文學或許能派上點用場:

  當親戚問到你:今年多大了,該找個對象了。

  這時可以回答:是啊,確實不小了,等要談戀愛的時候就可以找個對象了。

  親戚問你:找男朋友/女朋友了嗎?

  回答:對,男朋友/女朋友這個東西想找就得去找。

  親戚:那啥時候結婚啊?

  回答:快了,該結的時候就結了。

  另外,廢話文學能迅速發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它是新晉的社交催化劑。雖然無釐頭甚至很無聊,但它構築了一個“共通意義空間”。

  成長於網路空間的年輕人是分眾時代的孤獨患者,充滿著對建立連接與歸屬感的渴望。

  梗文化無疑是一種“最大公約數”和“社交貨幣”,讓年輕人迅速以“廢”交友,以期達到“確認過眼神,我們是一路人”的社交默契。梗文化還是尷尬社交場合的潤滑劑,化腐朽為神奇。流暢拋梗接梗的年輕人們,在笑聲中享受著被連接、被理解的愉悅與舒暢。

  當然,“廢話文學”的流行還離不開商業資本的助推。當下整個媒介環境正經歷“視頻轉向”,直播類、短視頻類社交媒體為亞文化的大眾呈現提供了平臺,這種“酷樣”的亞文化資本因其獨特的風格在“註意力經濟時代”成為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利器,從而將亞文化資本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資本。換句話說,只要你“玩梗”足夠“專業”,也能變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社交媒體平臺關於“廢話文學”的內容,大部分來自於商業博主。

廢話文學社會評價

  合乎時宜,才能“廢話”不廢——李媞瑜(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在“發條”仿佛永不鬆弛的現代社會中,“廢話文學”的出現可以說是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一種緩釋。從快餐、快遞到短視頻、實時通信,“快”瀰漫於現代社會的時空之中。而在人際交流與信息傳播領域,“廢話文學”並不只是反抗快節奏,它亦提供了一種延緩交流節奏的可能性。

  信息呈爆炸式指數增長,但人對信息接收的程度與效果不可能一直保持在高效狀態,長時間、高強度的信息輸入會帶來較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會使人的習得效率不增反降。在緊張的工作間歇,或與摯友小聚時,為輕鬆交流氣氛,打趣上幾句“廢話文學”,又有何不可?思維的合理張弛,更有助於情緒的調整與積極狀態的保持。

  在“廢話文學”的字裡行間,情感交流的有效信息其實也在悄然躍動。“廢話文學”通過同義轉換等方法,兜兜轉轉回到了語義表達的起點,給人一種“說了好似沒說”的感覺。但只要場合、時機運用得當,“廢話文學”的簡單言語技巧同樣能創造詼諧、緩解尷尬,成為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三人行,必有三人,那咱仨就是一路人”,有人拋梗,有人接梗,一傳一回,年輕人的社交關係很快就能拉近。

  當然,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維能力的映射。在對待嚴肅問題時,“廢話文學”這味“軟性調味劑”,可不能隨意增添,否則只會徒增冗餘、適得其反。“廢話文學”的運用須有邊界,應警惕濫用現象帶來的對語言規範與邏輯表達的衝擊。過猶不及,把握好“廢話文學”運用的度,合乎時宜才是快樂之道,如此,方能“廢話”不廢。

  廢話就是廢話,別拉上文學玩梗——李媛(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廢話文學”不過是堆砌廢話、搞怪娛樂而已,和文學八竿子打不著。玩梗者扯上魯迅先生散文《秋夜》中“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個句子來說事,也只是附會穿鑿,不可當真。這個句子之所以被認為是文學表達,在於它深沉地融入了魯迅先生的悲憫與失望,是文學修辭語境中的獨特呈現,可不是什麼“廢話文學”。

  同樣的例子,我們在捷克作家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中也能看到,“從門到窗是七步,從窗到門是七步”,同義反覆的句子展現了殘暴的法西斯對於自由的囚禁及作家大無畏的鬥志。文字背後有靈魂,文字背後有情懷,文字背後有力量,這才是文學。反觀“廢話文學”,純為博人眼球罷了,第一次看到或許會新奇和有趣,但多看幾句之後只會覺得無聊甚至無語,所以,權當它是刷屏時猛然闖入的段子,一笑了之,入眼不入心最好。

  無論是“凡爾賽文學”還是“廢話文學”,網友們熱衷於拉低文學的門檻,把並非文學的表達硬扯到文學之下,本質上體現了網路亞文化對於嚴肅文化的消解,為了追逐娛樂、刺激,不顧一切地解構、玩梗。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氛圍和心態之下,所有的網路文字皆可貼上“文學”標簽,但實際上卻無半點文學性,只是某種文字游戲。偶爾來點廢話接龍,互相取樂,並無不可,只是這一波又一波的並非文學的“文學”總在網路空間游來蕩去,甚至還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追捧,於培育健康的互聯網文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情。沒有營養的“廢話文學”只會加劇思想的空洞,年輕人若沉溺於低層次甚至低俗化的狂歡,只會帶來虛假的快樂和靈魂的孤獨,別無其他。

  “廢話文學”給信息泡沫提了個醒——郝藪源(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

  “廢話文學”的“走紅”有點令人始料不及,其起始無從考證,其熱度亦註定持續不長,但相當規模的年輕人群體的追捧值得關註。

  “廢話文學”仿佛純屬自我取樂,實際上隱含著對互聯網時代無意義、低質量的信息過載的嘲弄。我們每天都淹沒在信息泡沫里,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讓我們陷入到信息流的裹挾之中,刷屏成為最日常的行為,但很多時候,刷屏也就僅僅止於行為,成了移動互聯環境下身體的條件反射,鮮有意義的生成與思想的鍛造。

  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娛樂精神還得有,讓“廢話”紅一下也無妨,無需大驚小怪,但我們不能陷入波茲曼所揭示的困境——“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我們的互聯網文化更不能成為波茲曼所警示的文化——“一個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我們應當正視“廢話”背後的真問題,即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互聯網化的當下,讓信息真正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而不能讓人被信息奴役,甚至陷入空洞與虛無。

  從“廢話文學”輕謔莊重、自我解嘲的話語風格中,我們不難看到,年輕人實際上是以一種儀式化的話語行為對網路空間充斥的空洞表達及無效信息進行戲仿。和所有的網路玩梗一樣,“廢話文學”的網路狂歡很快就會歸於沉寂,但如何將有價值、有深度、有人文關懷的信息服務提供給公眾,避免過度娛樂化消解意義與莊重,值得我們持久深思。

廢話文學範例

  • 1.俗話說得好:俗話說得好。
  • 2.我前腳剛走,後腳就跟上了。
  • 3.越聰明的人腦子就越聰明。
  • 4.七日不見,如隔一周。
  • 5.恭喜你被我恭喜了!
  • 6.如果我沒說錯的話,那就是沒說錯的話。
  • 7.如果你是我姐妹的話,我們就是姐妹。
  • 8.人每呼吸六十秒,生命就會減少一分鐘。
  • 9.當你越過了喜馬拉雅山你就擁有了越過喜馬拉雅山的能力
  • 10.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 11.我之前還沒發現當我發現的時候已經發現了。
  • 12.你擱這擱這呢。
  • 13.如果我不醜的話,肯定很帥吧。
  • 14.我上次這麼無語還是在上次。
  • 15.如果你願意多花點時間瞭解我你就會發現多花了點時間。
  • 16.你要是不醜還是挺好看的。
  • 17.24小時過去之後一天就過去了。
  • 18.這個西紅柿,有一股番茄味。
  • 19.醫生摸著我的肚子問我這裡有什麼感覺嗎?我說我感覺有人在摸我肚子。
  • 20.關於明天的事兒,後天我們就知道了。
  • 21.能力越大,能力就越大。
  • 22.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給的建議是別過來。
  • 23.沒有對象的人,應該還是單身吧。
  • 24.你是個明白人,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我也是明白人,明白人就應該明白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只要大家都明白明白人應該明白我明白你明白的意思,這樣網路環境就是充滿明白人所明白。
  • 25.誰能想到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孩子。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廢話文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