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工資競爭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工資競爭模式

  工資競爭模式是指假設勞動力市場完全競爭的,勞動者的工資隨勞動力市場上該種勞動力供求關係而變化。

工資競爭模式的內容

  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的勞動力市場運行的方式——工資競爭模式,把勞動力市場看作使工作技能的供需相互匹配的市場

  工資競爭模式的依據是:教育系統應該按照增加個人認知能力的方式來運行,這些能力的增強有助於獲得更高的收入。按照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力市場有能力持續吸納教育水平和培訓程度 較高的勞動力,只要不同教育水平的工資可以靈活下調,而且勞動力市場是單一連續性市場。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在於,貧困與收入不平等的頑固性,教育與培訓對於提高極貧困人群收入方面的失敗,對就業資格要求的不斷升級,以及對某類勞動力的繼續歧視等問題。

工資競爭模式的觀點

  其主要觀點有:①勞動力市場是同質的,即勞動力市場是單一連續性的,具有完全競爭的特點。

  ②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取決於勞動力的供需矛盾。

  ③決定人們工資的是其邊際勞動生產率(marginalproductivity),而不是工作崗位或個人能力,勞動力被看作是同質的,沒有實質區別。

  ④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創造了人們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技能

  按照這一模式,決定個人收入的是工資而非工作性質甚或個人能力,這顯然和可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不一致。這一模式認為,受教育程度的改變可以改變個人認知技能,提高其開功能力,從而改變個人收入的分配狀況。但與此相矛盾的是,戰後各國教育發展速度與個人收入變化由線之間並不一致,教育的分配更加趨向於平均,個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卻更加尖銳,個人收入的變化總是滯後於受教育程度的變化。最大的不足還在於工資競爭模式無法解釋失業的在在,而且失業人群中往往有大量的高學歷人群的存在,這些現象是與其基本假設相衝突的。為了更好地解釋這種現象,70年代初以來,系列與之不同的勞動力市場理論被提出,主要有工作競爭模型和分割勞動力市場理論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資競爭模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