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差額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編輯]
工資差額法是指利用環境質量不同條件下工人工資的差異來估計環境質量變化造成經濟損失或帶來的經濟效益。
[編輯]
工資差額法的內容[1]
工資差額法依據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勞動者會選擇工作環境較好的職業:為了吸引勞動者從事環境條件比較差的職業,廠商不得不從工資、工時、休假等方面補償環境污染給勞動者造成的損失,所以工資差異也可用來評價環境價值。
工資差額法是另一種內涵價值評估方法。它利用各種具有不同致病或致死風險的工種之間的工資差異信息,來評估疾病與死亡風險增加時的成本。
[編輯]
工資差額法的案例[1]
例:某流域中下游的A市,長期因水資源緊張(每年缺水1000萬m3),城市生活環境條件較差,該市的平均工資水平比其他條件相同的B市高出10%,總額預計為100萬元/年,而且人才流動頻繁。後上游水源涵養林造林成功,A市水資源緊張狀況消除,其平均工資水平也下降到與B市相當,人才吸引能力增加。因此,如果不考慮消費者剩餘,A市應當每年按用水增量,以0.1元/m3的基準價格支付上游林區生態補償。
[編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