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技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室溫超導技術(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目錄 |
室溫超導技術(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又稱“常溫超導”即在室溫條件下實現的超導現象。據瞭解,超導現象最初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度下才能觀察到,大多數超導體也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而超導是指在特定低溫條件下呈現出電阻為零的特性以及具備完全抗磁性的材料。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利用零電阻特性,可以用來輸電,尤其是特高壓超高壓領域,最大限度地降低電力損耗。根據全球的電力數據報告顯示,僅中國每年電力系統的損耗就達1000多億千瓦時,尋找超導材料成為研究重點。此外,利用超導技術產生的超強磁場,可以讓物體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可以廣泛運用於磁懸浮列車、輪船,以及製造無磨損軸承。
美國物理學團隊稱21℃實現室溫超導
2023年3月7日,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介紹了團隊的研究新進展:在21攝氏度、1GPa(約等於1萬個大氣壓)的壓強下,鑥-氮-氫體系材料中實現了室溫超導。
這遠低於室溫超導體通常所需要的數百萬個大氣壓。即已經創造出一種可以在室溫(room temperature)條件下實現超導的全新材料。消息發佈後,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不過,由於該團隊在2020年10月發表的一篇同題論文受到質疑,最終導致《自然》雜誌撤稿,這表明該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將面臨更為嚴格的審查[1]。
2023年3月15日,聞海虎團隊提交了一篇包括9名作者、長達16頁的研究論文,直截了當否定了Dias的研究結論。論文結論稱:“我們的實驗清楚地表明,從環境壓力到6.3GPa,溫度低至10K(約-263攝氏度),鑥氮氫材料LuH2±xNy中不存在超導性。”
這距離Dias的研究發佈只有8天,如果實錘,Dias的室溫超導研究成果將會再次被推翻。
理論離工程應用還很遠[3]
“技術顛覆性不會來的這麼快,全面替代為時過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羅會仟在一場線上採訪上表示,1萬個大氣壓的條件仍然很高。
此外,室溫超導技術或材料想要實現應用,成本是非常重要考量因素。“要替代現有電網,成本要很低才行。”羅會仟稱,目前國內的高壓輸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暫時不會被替代。
羅會仟表示,基於目前的高壓合成測量技術,室溫超導材料的樣品產量非常低,且常壓下不一定穩定,室溫超導不可能有大規模的應用。如果未來不需要高壓即可合成超導材料,即使溫度沒有真正到室溫,在接近室溫情況下,用途也將非常廣。
因超導材料可以實現強大電流,進而產生超強磁場。也有觀點稱,常溫超導實現後,實現核聚變的托卡馬克裝置,將不要使用液氮冷卻裝置,將極大促進可控核聚變的發展。
核聚變被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方案。與目前廣泛應用的核裂變相比,核聚變不產生核廢料、輻射少、不產生有害及溫室氣體,更為清潔、高效和安全。
實現核聚變發電的難點包括如何實現上億度點火和穩定長時間約束控制。
核電業內人士稱,要實現核聚變,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是三個關鍵因素。若實現室溫超導,就可以實現約束密度平方級增加,核聚變實現難度大幅降低,人類實現聚變能量應用的前景會提前實現。
“從科學界看,室溫超導技術的突破振奮人心,存在很大價值。”但目前室溫實現超導,還需要很高的壓力,尚處於研究領域,談不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