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恆常錯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大小恆常錯覺是指在一定範圍內,人對物體大小的知覺不完全隨距離的變化而變化,也不隨視網膜上視像大小變化,其知覺映像仍按照實際大小知覺的特性。大小恆常錯覺的本質是對大小恆長性的錯覺,人在一定環境,背景下造成的視覺錯覺。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 Roger Shepard 認為它與三維圖像的適當的深度知覺有關。由於環境的透視效果,使你感到後面的那個人看起來比前面的離你遠。這很好理解,“透視”是繪畫的基礎,相信大家在中學都學過。關鍵是,你的視覺系統依據從視覺環境中得出的規則來作出推論。
通常一個東西離你越遠,它就顯得越小,換句話說,它的視角變小了。在這幅圖裡,後面的圖形與前面的有著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視角〕。由於兩個圖形的視角相同而距離不同,因此,你的視覺系統就會認為後面的那個人一定比前面的大。
如果你把後面的圖形移到與前面的圖形相同的位置,這種視覺的大小錯覺便會消失。
圖畫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提供了深度的尺度。如果你刪除背景, 圖像就成了平的,沒有了立體感,你就不會有錯覺產生,或者,即使有也是非常微弱的。
我們的知覺系統能在一定範圍內保持對客觀事物的穩定的認識,而不隨知覺條件或感覺映象模式的改變而改變,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它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穩定性,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知覺恆常性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物體的大小、形狀、明度、顏色等。
我們對物體大小的感知,既受到外部感官刺激的影響,也受到內部認知過程的影響。這些認知的過程受到以往的經驗、記憶等因素的影響。生理上講,我們對物體大小的感知源於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影像的大小。同一物體在視網膜上構成影像的大小,常因所觀察物體距離遠近而改變,距離愈遠,影像愈小。例如,曠野中一輛汽車從遠處向我們開來時,投射到我們視網膜上的影像會產生一個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我們之所以能夠判斷那是同一輛汽車而非許多輛不同大小的汽車,正是由於知覺大小恆常性的作用。這一現象同樣也說明,除了外部的感官刺激,知覺其實也包括內部的心理加工過程。
反之,我們的大腦通過解析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長度的變化也可以讀取出距離和大小兩個方面的信息。例如,當視網膜上的影像較原來增大一倍時,我們的大腦可以將這個信息解讀為物體的距離接近了一半,或者物體的長度增長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