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原料周期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原料周期說概述

  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經濟學家麥吉( S·P·Majee)和羅賓(N·I·Robin)在 1978年提出了一種解釋原料產品貿易格局的原料產品周期理論。這是繼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以後,將產品周期理論運用於貿易分析的又一嘗試。該理論主要內容如下:原料產品壽命周期特點同工業製成品正好相反,即在原料產品生命之初,發展中國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原料的凈出口國;原料產品生命的後期,原料的生產優勢逐漸轉移到發達國家,因為在發達國家可以用高新技術不斷生產出替代原料的合成品。

  該理論通過與工業製成品的比較,結合原料本身的需求特點——需求缺乏價格彈性,即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原料需求量的變動幅度小於其價格波動幅度,將初級原料周期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派生需求產生的繁榮”階段。在此階段,生產的發展使原料的需求迅速增長,從而導致原料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故初級原料在此時處於生命力旺盛的成長期。

  第二階段是“需求和供給來源的替代” 階段。在這一階段,原料價格上漲迫使消費者(進口國)去尋找比較便宜的替代品,同時也促使更多的國家開發該項原料,於是原料價格的上升速度減慢,甚至出現實際的下降。

  第三階段為“合成或研究與發展的介入”階段。在這一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發明瞭新的合成替代品,將初級原料推向生命末期。這時,合成原料作為新的工業製成品被投入市場,開始了新的生命周期。

  原料周期說認為,原料在其生命周期中的生產要素特點表現為,早期主要是自然資源密集;晚期則是研究與發展要素占主導。並且科學技術的新突破是原料產品生命周期階段轉變的關鍵。在國際貿易中的許多重要原料,最初都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興工業生產部門的出現而誘發了對它們的需求。如汽車工業的發展對橡膠的需求量大增;電力工業發展的結果增加了對銅的需求,飲料行業的發展增加了對錫和塑料的需求等等。

原料周期說對貿易結構變化的解釋

  根據原料周期理論,原料產品貿易的優勢存在著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趨勢。在原料周期中,早期世界市場的原料供應者主要是不發達國家;隨後更多的國家成為原料供應者,並且逐漸取代傳統出口國而占據主導地位,世界原料市場隨之擴大;最後,隨著發達國家通過高科技不斷研究、開發、生產合成替代品的發展、降低原料消耗以及開拓新的用途,使原料的周期進入了晚期,而發達國家則逐步占據原料貿易的優勢,這些國家不僅減少了初級原料的進口,而且開始出口合成原料。如橡膠原料的周期變化就是如此。

  第一階段(1895—1910年),巴西和非洲一些國家供應著世界市場61%以上的橡膠,價格上漲78%。第二階段(1910—1940年),傳統的供應者喪失了控制國際市場的能力,到1930年,92%的世界市場被馬來西亞、斯裡蘭卡等東南亞國家所控制,供應增加迅速,價格下降。第三階段(1940年至今),發達國家所生產的合成橡膠逐漸取代天然橡膠,到1970年合成橡膠占世界橡膠消費量的比重已經超過70%。世界其它主要原料如燃料、錫等的發展變化無不印證著這一規律。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Angle Roh,Dan,连晓雾,y桑,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原料周期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