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運輸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冰山運輸成本(Icebergtransport Cost)
目錄 |
冰山運輸成本首先由薩繆爾森提出,指的是產品在區域間運輸採取“冰山”形式的運輸成本,即 產品從產地運到消費地,其中有一部分在途中“融化”掉了。用數學語言敘述如下:運送1單位的產品,只有τ(τ< 1)部分能到達目的地,其餘(1 -τ) 部分在運輸途中損失掉了。廠商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 在國外市場銷售產品,當達到均衡狀態時,獲得的利潤必然相等,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間的運輸成本支付最終必然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因此,當市場均衡時,我們必然有下麵等式:pf = ph/τ(1)上式中,ph表示某一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pf表示某一產品的國外市場價格。
1980年,克魯格曼又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貿易模式》(Krugman, 1980)一文,進一步引入運輸成本因素進行擴展分析。為分析的方便,他借用了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在50年代提出的“冰山運輸成本”(也稱“冰山貿易成本”)概念,假定商品的運輸成本是商品運輸量的一個比例,也就是假定商品抵達目的地的過程就像“冰山”的移動過程,過程中會“融化”掉一部分。有了這個便利的假定,克魯格曼得以用數理解析的方法嚴格討論“本地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即:在大市場中,企業集聚規模會超越市場擴大規模。其直觀意義其實很簡單:由於規模收益遞增和運輸成本,商品集中於接近其大市場的地方生產會更有利可圖,一方面,集中在一個地方生產使規模經濟得以更好地實現,生產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接近大市場使運輸成本降低,只有少量非本地產品才需要承擔較高的運輸成本。顯然,本地市場效應意味著人們集中於大的經濟體可使自身狀況更好,原因在於消費品價格的總體水平相對更低。本地市場效應揭示了企業空間集聚的一種重要的動力來源,對一國為什麼在某種特定產品的生產方面具有優勢提供了需求方面的有效解釋,或者說,解釋了為什麼各國往往傾向於出口那些在本國有大規模國內市場的產品。
有“冰山成本”的數理推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