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配給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貸配給模型
信貸配給模型由於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冒險,銀行貸款的預期利潤並不總是與利率的高低同方向變化。如下圖,當利率r<r。時,銀行預期利潤π與利率r同方向變化;當利率r > r * 時,銀行預期利潤π與利率r反方向變化。在r * 點,銀行的預期利潤達到最大化,r * 稱作銀行內部最優利率或均衡利率。在這個利率下,銀行沒有增加或減少貸款的刺激。
假定可以根據風險大小、資信度和行為可控製程度等特征變數把借款人(投資者或廠商)劃分為n組,銀行對每組借款人都有一個內部最優利率(i=l,2,…,n),πi,(ri)表示銀行向第i組借款人索要貸款利率ri時的預期利潤,因此,πi(ri)也是第i組借款人的借款函數。
在下圖中,π1(r1),π2(r2)和\pi_3(r_3)分別表示第1,2,3組借款人的借款函數。當銀行的預期利潤為丌+時,第1組借款人不會獲得貸款,因為任何利率水平都不能使他們向銀行提供等於π * 的利潤。對於第3組借款人來說,銀行利潤最大化的最優利率是,但是這一組借款人希望在r3的利率水平上獲得貸款,因為。由於貸款有利可圖,各家銀行為爭奪這一組借款人而競相降低利率,直到r = r3時為止。對於第2組借款人來說,只有那些在均衡利率為時能夠提供,π * 的利潤的借款人才能獲得貸款,其他借款人則不可能獲得貸款。因此,如果以銀行預期利潤水平π * 劃一條分界線,第1組借款人全部不能得到貸款,第2組借款人中有一部分人可以獲得貸款,第3組借款人都可以獲得貸款,這就出現了信貸配給。如果最優利率不變,銀行的預期利潤調低到π * * ,第3組、第2組借款人都可以獲得貸款,第1組借款人中只有在最優利率為時可以提供π * * 的利潤的借款人才能獲得貸款。因此,現在信貸配給的“門檻”降低了。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信貸資金供給增加,貸款的成本降低,銀行對借款人的投資風險和違約概率的樂觀預期,都會使得銀行的預期利潤下調。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銀行預期利潤降低會使信貸配給面擴大,更多的借款人可以獲得貸款。
在銀行預期利潤為π * 時,第l組借款人之所以被排除在信貸市場之外,可能是因為:
(1)銀行認為他們的投資項目的風險過高;
(2)他們的資信度較低;
(3)銀行認為對他們的投資行為難以控制;
(4)銀行難以識別他們的還款能力。
因此,在可以識別借款人的特征時,銀行將願意把資金貸放給那些風險小、還款概率大的借款人,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借款人即便願意支付高於金融市場的利率或提供更多的貸款抵押或擔保也得不到貸款。這說明,資本市場並不僅僅是在利率的調節下實現均衡,而且還在數量調節下達到均衡。當資本市場存在信貸需求大於信貸供給時,銀行往往不是採用提高利率的辦法而是採取信貸配給的辦法強制使資本市場達到均衡。從巨集觀經濟的層面來看,這時候的資本市場處在非出清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