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官方網站:http://www.sanyo-foods.co.jp/ 日文
目錄 |
三洋食品的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的富士制面株式會社,當時一生產掛麵為主;1958年開發了名為“雞拉麵”的速食麵,打開了市場;1961年,富士制面更名為三洋食品,主要業務為開發、生產及銷售速食麵;1963年三洋食品首創“飄飄拉麵”,併在生產規範化,及積極開拓銷售渠道的政策上,獲得極大地成功。目前三洋食品以“札幌一番”這一品牌在日本國內銷售並取得極大地成功,為日本市場占有率第二大的速食麵廠商。三洋食品在經歷多次的改革後,已經發展成在日本、美國、中國等國家擁有八個制面工廠、一個專業湯料製造廠、以及一個米餅製造出的世界型食品集團。
1995年,三洋食品看好中國市場,與丸紅商事及中國本土企業一大連三發糧食集團共同合資,成立大連三洋食品公司,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然而1998年,三洋食品變從中國市場撤退了。為何短短的三年內,三洋食品變決定從中國撤出呢?根據三洋食品的常務董事長海外石油部部長吉澤亮所言,三洋食品之所以會從中國市場撤出是因為在中國速食麵市場日本品牌形象並不重要的,口味才是決定一切的勝負所在。而三洋食品無法製造出符合中國口味的速食麵,因此不受中國市場的歡迎,最終被迫退出中國市場。這次的失敗使得三洋食品改變經營中國市場的策略,1999年,三洋食品決定參股頂益控股有限公司(後更名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國臺灣的頂新集團共同合資經營,形成策略聯盟的關係。
1996年,頂新集團所屬的頂益控股有限公司剛在香港上市,挾帶中國速食麵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氣勢,頂益控股在中國快速地發展市場,從速食麵跨足到飲料及糕餅等等,併進入零售業。1998年頂新集團收購臺灣省的味全公司,希望恩那個結合雙方的優勢,在商品的開發、生產、及供給上進行合作,並共同進入中國市場。然而當時市場上皆不看好這項併購案,使得味全股票應聲大跌,頂新集團瞬間陷入了財務危機中,加之受到1997金融風暴的影響臺灣省陷入了經濟不景氣的氛圍下,導致頂新集團欲藉由拋售手上的不動產來度過危機的想法無法成真,最後頂新集團被迫尋求外界資金的支援。一開始頂新集團尋求統一集團的合作,希望能藉由售股引進統一資金,然而雙方一直無法在轉讓的價格及企業的經營權上獲得共識,使得合作遲遲無法拍板定案。此時三洋食品的創辦人井田毅主動與頂新集團聯繫,釋出合作的意願,雙方很快達成共識。三洋食品在這次的合作上,並沒用要求康師傅的經營權,也未將股價殺到低點,反而接受頂新集團的條件,以高於市場價的每股港幣0.8元,共計1.43億美元,買下了頂新集團手中所持有的康師傅控股一半股權,讓雙方對頂益的持股,同時達到33.14%。在這次的合作中,三洋食品不僅註資幫助頂新集團度過財務危機,也將生產與品質管理的技術帶進了康師傅,讓頂新集團獲得數樣製作速食麵的關鍵技術,在中國速食麵釋出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十年後,康師傅控股在香港收盤價約港幣9元,三洋食品的投資報酬率高達10倍。這樣高報酬率的數字,在日本食品界口耳相傳。
本條目僅是MBA智庫百科對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的介紹。若您需要與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聯繫,請訪問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官方網站。 |
評論(共16條)
我國企業家們該不該學學呀,小鬼子在商業上的戰略眼光和管理經驗!康師傅股權的33.2%是什麼概念,統一呀,你們損失多了!!
本集團於1996年2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頂新國際集團,持股33.3%,第二大股東為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持股33.2%,最大個人股東為康師傅品牌創始人魏應州,持股0.4%,剩餘33.1%的股份由公眾持有。於2005年10月26日朝日啤酒株式會社連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9.5億美元價格(74.1億港元)向康師傅控股公司收購康師傅飲品控股公司50%股本。
中國真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一是市場大,開放程度高,二是好多消費者的思想也“開放”,嘴上的理由是“只買好的”,比如車子, 不少人寧願買日本的也不買國產的。。。。。
不吃康師傅速食麵了
哈哈,不吃最好,那東西對健康也不好。
鬼子偶爾也乾點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