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东北师范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nenu.edu.cn/ (中英文)
目录 |
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区占地80万平方米,净月校区占地70万平方米。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建校于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为学校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张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职务。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2221人,其中,本科生1519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599人,外国留学生431人。全校现有19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145个硕士学位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7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地域文明重点问题,信息化中国东北,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松嫩平原草地、湿地可持续发展,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等6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历史学科、中文学科、生物学科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
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1946年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 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
1946年8月, 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佳木斯。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翎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群众演剧。1948年4月,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制的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 带领全校干部 、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 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 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
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长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育人战略,致力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复合型专门人才。目前设有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共7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学校设有本科学部2个,学院20个。
始自2007年学校创建的“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U-G-S)办学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不但得到了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认同。“U-G-S”模式已经成为学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的升华。
学部/院 | 专业 |
---|---|
教育学部 | 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旅游管理、考古学 |
传媒科学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 |
政法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俄语、商务英语 |
马克思主义学部 |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工作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舞蹈编导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雕塑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经济统计学 |
计算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图书馆学 |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化学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环境学院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 | 金融学、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
民族教育学院 | 预科 |
国际汉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 汉语言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 |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已形成包括第三世界院士、“双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多层次优秀教师梯队。
学校本着“尊重的教育”理念,实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了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为主,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研为主的指导思想,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科研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毕业研究生以其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校已成为东北地区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先进集体”。
今天,东北师范大学正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努力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热忱欢迎海内外莘莘学子报考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她将引导你们感受“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将为你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和科研环境,让你们在这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沃土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3.2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40余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 “863计划”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74项。2001年以来,CSSCI论文3000余篇。2004年,学校SCI论文数255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由2000年的第58位上升至第28位。2001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奖励29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6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
东北师范大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夏日的校园,绿草如茵,杨柳依依;冬日的校园,瑞雪飘飞,银妆素裹。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新建了净月校区,在本部校区全面维修改造并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和良好条件。学校建成了现代化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藏书量约300万册(不含电子图书)。有阅览座位4643个,有近900台计算机供学生检索和浏览网上文献,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藏书丰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学校建有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面向社会开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07年5月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普基地。学校还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旱冰场、游泳场和国内高校一流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室内田径馆等,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正拔地而起。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60年来,已有18万余名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迈进新的世纪,东北师范大学围绕学校党代会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努力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全校上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