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黄仁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Jensen Huang)
黄仁勋

黄仁勋(Jen-Hsun Huang)——NVIDIA联合创始人兼CEO

目录

人物简介

  黄仁勋(译:黄健生、黄健森),美籍华人,1993 年创办NVIDIA (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商之一)。2001年黄仁勋在《财富》“40岁以下最富40 人”排名第12 位。黄仁勋为人不张扬,国内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其实他的成绩已经足够与王嘉廉杨致远等华人IT精英并驾齐驱。同时在用户口中,他也经常被亲切的叫作“老黄”。

  黄仁勋曾荣获 IEEE 创始人奖章、张忠谋博士模范领袖奖,以及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19 年,《哈佛商业评论》将黄仁勋先生评为全球任期内表现最佳百位首席执行官之一。2017 年,他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商业人物。

  在创立 NVIDIA 之前,黄仁勋供职于 LSI Logic 和 Advanced Micro Devices 两家公司。他拥有俄勒冈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人物经历[1]

  台北出生

  黄仁勋于1963年2月17在台湾台北出生,1972年与家人迁往美国,后来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完成课程后迁往俄勒冈州,15岁时参加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在青年组双打赛事中夺得季军。

  1984年于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黄仁勋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

  1993年创立NVIDIA。 黄仁勋是圈子里有名的工作狂,他曾经解释自己为何如此狂热: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将来更好一些。

  美国求学

  黄仁勋是幼童留美。9岁那年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华盛顿州的舅舅家。据他说,当工程师的父亲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教育考虑。

  到美国后,舅舅家经济非常困难,很快把小哥俩送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黄仁勋后来回忆说:这个学校其实更像一所少年教养院,每个孩子都有刀.而同学更是全身刺青。

  多年以后,黄仁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承认,自己也参与了许多淘气活动,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抽烟。但“这危险的一课”并没有让自己变坏,反而学会了坚强和适应环境,他认为这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面向全球

  幸好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两年,黄仁勋的父母就来到了美国,他也得以进入正规学校读书。似乎是中国人的专利,黄仁勋的成绩非常优异,并且在乒乓球上显示了过人的天赋,让他几乎成为职业选手,而他个人的最好成绩则是全美双打第三名。

  但黄仁勋说,因为自己“更热爱技术”,所以在高中联考后就立即从爱好中抽身出来,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专业读书,这年他16 岁。在大学时他的职业规划就是宏大的,他立志要成为全球的图形皇帝。

  硅谷之路

  黄仁勋讲中文很有意思,严格意义上讲他不太会说中文。在别人讲的时候,他总是很努力地侧耳细听。然后,他会作出简单的回答。不过仅仅几句话之后,他就仿佛泄了气一般,脸上浮起不好意思的笑容,接着开始讲流利的英语。同时很抱歉地说,自己的中文实在是不到家。但当你已经把他当成一个老外的时候,他却又会迸出几句中文。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文化标志,从这个角度去看黄仁勋可能会了解到,他在本质上更是一个美国人。那么,对于一个1983年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的美国青年,他最好的或者说是必然的选择,显然是去硅谷。那时候的硅谷,英特尔和AMD还仅仅是众星璀璨的半导体公司中的两个小字辈,而微软也才刚刚把自己的MS-DOS卖给IBM ,远远还没有显出明星像。而王安的公司则如日中天,为华人青年树立了一个榜样。

  不过,黄仁勋直到10 年后才创办自己的公司。黄仁勋对他的妻子Lori曾经承诺,自己一定在30岁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公司。

  黄仁勋硅谷之路的第一步,是加盟AMD公司并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这为他后来创办NVIDIA打下了最初的技术基础。两年之后,他跳槽到LSI Logic。这也是一家芯片公司,但主打业务并不是CPU,而比较倾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不过在当时无论是CPU还是图形芯片,都没有出现如今天这样一两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而

  是群雄逐鹿的格局。与格局相对明朗的行业相比,在这类创业型的公司里,更容易学会如何把握机会,也更容易尝到何为失败。

  在LSI Logic的另一件事情对黄仁勋也很有意义,他在设计部门呆了两年后就要求调到销售部门,并最终成为集成芯片(类似于今天的SOC,即一块芯片上集成多重功能)部门的总经理。

  对于这一转变,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作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个人生活

  黄仁勋小时候,他的乒乓球打得相当不错。

  13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美国乒乓球锦标赛,结果输得一塌糊涂。回去之后他不停地反思,发现自己输在不专注上面:刚到拉斯维加斯的他被城市的美景所吸引,在比赛前一天晚上仍然在商业街上闲逛。此后,他开始以专注的态度对待乒乓球,结果在两年后获得了美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双打第三名。

  创业之后的他对于工作也是非常的专注。

  在他看来,工作是一个不正确的词,因为他认为自己每天都在玩。他每天早上6点15分起床,锻炼一个小时之后开始吃早饭,然后去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回到家里。陪家人吃完晚饭之后,他会接着工作,直到累得不行了才去睡觉。他很少打高尔夫,也很少跟朋友出去玩,下班后基本上都待在家里,仍然在“玩”。

  在他的孩子上大学之前,他的家到了晚上会是这样的场景:每个人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做自己的工作,虽然都在家里,有事通过电子邮件来沟通。他也一直非常“享受”这种生活状态,“我每天就做四件事情:工作、思考、帮助别人、创造新的东西”。

  有人问他,10年之后,他希望英伟达走向何方?他回答:“我希望我们的员工能够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十年后我们还是能够像现在这么有创新,有创意。”

事业发展[2]

和微软虐恋

  科技圈,自古是少年英雄。

  诺伊斯、乔布斯盖茨拉里·佩奇扎克伯格马化腾张一鸣,20多岁横空出世怼天怼地,30多岁功成名就叱咤风云。

  可黄仁勋大器晚成。就像三国刘备一样,颠簸半生,狼狈鼠窜,但是念念不忘,杀到舞台C位,已是白发苍苍。

  坎坷的前半生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被微软PUA,受Intel勒索。

  黄仁勋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AMD,这家被Intel玩弄了一辈子的公司。创业的时候,黄仁勋和两位合伙人有一点共识:绕过巨头,做巨头不做的。

  那还能做什么?不知道。好在人才都是不缺钱的。1993年,英伟达创立的第一年啥都没干,从CEO到工程师都在玩游戏。3D游戏刚出现,做图形芯片吧,给游戏更好的画质。

  黄仁勋拜访了所有顶级PC厂家,康柏惠普、戴尔,也包括微软,都说没兴趣。黄仁勋只能给游戏机做,合作了日本的世嘉。开发到一半,微软推出图形处理在PC端的标准direct X。

  黄仁勋郁闷啊,和世嘉说,白做了,快终止项目吧。巨头一旦推标准,你就只能跟着走,要不然以后没市场。世嘉同意了,在黄仁勋的恳求下,预付款也不要了。要不然,英伟达就倒闭了,这事黄仁勋感激了一辈子。

  英伟达还是裁掉一半人,为了活下去。1999年,正式把自己产品定名为GPU。

  然后又遇到微软了,推出游戏机Xbox,选中英伟达成为独家图形芯片供应者。这次直接跟着大哥,人生要起飞了吧?!可是命运还是抛弃了他。Xbox卖得不好,微软的采购要英伟达降价,黄仁勋不肯。微软立刻把英伟达踢出去了,转头就找了英伟达的死敌ATI

  英伟达一半的收入瞬间没了,股价从70美元,变成7美元。黄仁勋应该不玩游戏了,现实比游戏更刺激更残酷。好好睡一觉,明天去公司再次裁掉一半的员工。

  英伟达的青春期,就是和微软虐恋。炙热的爱,痛苦的分手,撕逼,买醉,再次纠缠。虐恋让人成长啊,英伟达认清了,Wintel是大哥,自己耕耘好游戏显卡的一亩三分地。

  2000~2007年,游戏行业不错,英伟达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刘备寄居新野七年,和刘表喝酒,上厕所,突然发现大腿两侧长肥肉了。很久不打仗,人也中年发福了,自己还能成就伟业吗?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吧,刘备哗哗地哭了起来。

  就像曹操统一北方,准备南征一样。这时候Intel打过来了,说得很明白,就是要灭了英伟达,让CPU集成兼并GPU。

被英特尔恐吓的一生

  2008年黄仁勋来上海参加东方卫视《波士堂》节目。主持人袁鸣介绍完黄仁勋,没几个人认识。

  几位后来碌碌无为的中国企业家,摆出商业导师的坐姿,轮番发问,大意都是Intel要做GPU喽,你完了。酷睿架构多猛啊,Intel已经统一了最富庶的CPU地盘,现在挥师南下。

  黄仁勋,嘴巴很硬,心里烦着呢。

  垄断就是牛X啊。网景浏览器多火,但是微软推出自己的IE,前者立刻就凉了。黄仁勋自己也体验过,微软推PC的3D图形标准,英伟达立刻违约世嘉,裁员一半。Creative Labs的声卡很红火,但是Intel的CPU突然集成了声卡功能,前者的生意突然在一个寻常的午后结束了。

  上一年英伟达盈利8亿美元,今年变成亏损3000万美元。股价狂跌,这次裁人没有到一半,但是占黄仁勋薪酬大头的股权激励成了废纸。

  在东方卫视,黄仁勋还搞点中国人的恭俭礼让。回到美国,美国人黄仁勋直接炸了。

  什么狗X的Larrabee,Intel就是PPT造芯。黄仁勋怒斥,Intel太不厚道,作为行业领袖,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现实中只会利用垄断欺负人。说英伟达要死了,说了十年。只会造消费者不想要的东西,再靠着垄断硬塞进消费者嘴里。

  就像同时期中国互联网的名言,“狗X的腾讯”。而黄仁勋也喊出美国科技圈的屈辱,心里默默发了誓,如果有一天权势颠倒,自己也要让Intel吃吃苦头。

  智能手机,让黄仁勋看到反杀Intel的好机会。

  跑到北京,给小米造芯。发布会上,雷军说,下面有请——“奸商”黄!我一激灵,雷军真潮啊,我们年轻人给黄仁勋取的外号,他都知道。后来一想,不对,雷军应该是说英文名,Jensen Huang.

  雷军英语差,黄仁勋中文差,但是,英伟达的小米手机芯片,更差。

  英伟达所有的技术积累,都是把性能拉满,但是能耗大,非常不匹配手机场景。再加上没有基带等通信技术的积累。黄仁勋看着手里的兵,知道自己打不赢手机这场仗。痛苦啊。

  难道注定一辈子苟安在新野,做其他豪杰的看客吗。

苟住,坚持做CUDA

  中国互联网曾经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当阿里腾讯看上你的生意,怎么办?

  看英伟达的故事,大象还真是踩不死蚂蚁的。

  英伟达能苟住,再反杀,其中有一个基本盘,英伟达有铁粉。几个关键技术,动态高分辨率、动态超频、光线追踪、DLSS,游戏玩家、游戏开发者、设计师等铁粉非常认英伟达,换成别的不买账。

  Intel,你个老东西,你管得了我,但是你管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吗?

  另外,巨头太忙,战略太多。Intel要和AMD打CPU的仗,要和台积电打芯片制造的仗,还要和高通打移动芯片的仗。踩死英伟达这件小事,看上去很简单,也就显得不迫切。

  还有一个原因,黄仁勋作为东亚人的卷。

  Intel创始人摩尔博士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价格便宜一半。

  但是黄仁勋更狠,提出“黄氏定律”,显示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速度是摩尔的三倍。

  执行起来,人狠话不多。两耳不闻窗外事,英伟达半年发一次产品,就一个要求——性能比上一代好一倍。

  黄仁勋在东亚找了个好搭档,台积电的张忠谋。

  芯片一代工艺,一代产线,一代产品。几百亿搞出生产线,产品的高利润就只有两年。这两年里,美国人8小时工作制,按时休假,这样的效率能赚回来多少钱?东亚人,三班倒24小时365天在线,赚得更多,价值压榨到极致。

  80年代日本半导体打败美国半导体,Intel放弃了老本行存储芯片,这不是偶然。韩国人和中国台湾造芯片,搞得Intel好几次想放弃晶圆厂,都是靠着美国政府补贴才挺了过去。

  最后,才是这场悲情逆袭之中,唯一的浪漫。那就是黄仁勋在逆境之中的一个决定。

  正是在“Intel分分钟弄死你”的那会儿,英伟达开始做CUDA。

  CUDA大大降低了GPU的使用门槛。本来需要很专业的OpenGL的图形编程语言,现在有了CUDA,程序员常用的Java或者C++就可以调用GPU。有了这个,才有了后来的故事,GPU被用于深度学习。

  AI大神吴恩达的评价更直观好懂:CUDA出现之前,全球能用GPU编程的可能不超过100人,有了CUDA之后使用GPU就变成了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这个小小的暖心举动,改变了人类科技的进程,但是在CUDA诞生之初,被华尔街骂惨了。

  CUDA没多少人用,英伟达赚不到钱,但是投入又大。华尔街非常不高兴,让英伟达的股价长期摆烂。黄老板,你能不能多花点时间,多集中点资源,Intel马上要弄死你了。

  但是最艰难的时候,黄仁勋也没有断了CUDA。熬到2012年,一位叫做辛顿的教授提醒两个弟子,试试用GPU代替CPU训练AI模型吧。做出来AlexNet,在ImageNet上大放光彩。两个弟子,其中一个就是小萨(Ilya Sutskever)。四年后,他将创办OpenAI

  2016年,英伟达发布为深度学习打造的GPU产品P100,把包含8块GPU加速卡的超级计算机DGX-1送给OpenAI。小萨说,很激动,黄仁勋免费送的这玩意,效果非常好,很多训练的时间缩短了数周。

  小萨一激动,开了一把Dota 2。是的,OpenAI第一个大项目就是搞了一个Dota 2的AI对战。

  2008年,黄仁勋做客东方卫视,没几个人看。今年,他来不来上海,成了全民大新闻。

  2016年黄仁勋送OpenAI一台机器,压根没新闻写。到了今年,挖出来,一帮人感慨,哇,这就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大概,这就是生活。

反杀

  百度这两年打情怀牌,说自己2016年all in AI,虽然短期财报不振,但是终将王者归来。

  可是,百度喊all in的时候,英伟达已经做CUDA十年。真是,做技术做不过人家,讲故事也讲不过人家。

  其实到了2016年,黄仁勋的胆子已经越来越大。喊出了这样一句著名的诳语:摩尔定律死了。

  摩尔定律死了,18个月性能翻番,价格减半,不灵了。以后你们都跟我走,6个月性能翻番,靠加速计算,但是价格不管哈,要越卖越贵。

  这真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不久,因为加密货币GPU挖矿,英伟达第一次破了千亿美元。背后的指指点点更多了,你看吧,都靠歪门邪道。

  2020年,英伟达GPU在深度学习、自动驾驶场景里的武功已有成色。一个里程碑来了,市值超过了老大哥Intel。

  2023年,摩尔去世了。

  黄仁勋不收敛,还是逢人就说,摩尔定律死了。

  这是祖师爷的政治遗产啊,如今尸骨未寒。重返Intel帅位的帕特·基辛格,在悼念摩尔的文章中,特别回应了这件事,“英特尔仍然受到摩尔定律的启发,并打算追求它,直到元素周期表用尽。”

  “直到元素周期表用尽”,那悲愤而无奈的语气,就像衣公子的朋友喝醉了酒,指着天空喊“摇滚不死”。

  轮到Intel着急了,砸钱、挖人、并购,都干了。拦不住英伟达,也追不上英伟达。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曾经巨头一个任性的决定,黄仁勋就要在英伟达悲壮地裁掉一半员工。现在轮到英伟达卡Intel脖子了。

  Intel今非昔比,电脑CPU是昨日黄花,移动时代完全踏空,但是在数据中心市场还是杠杠的,英伟达也替代不了。算是最后的家底。

  6月初在台北,黄仁勋发布连接协议NVlink。根据券商的研报,英伟达NVlink不支持Intel的x86架构,准确地说带宽受限,但是如果用英伟达自研的CPU,带宽可以扩大一个数量级。这可是Intel最后的家底啊。让我想起电影《江湖》里的陈冠希,被人欺压凌辱了一辈子,终于逆袭,报仇时候,仇人家的小孩也不会放过。

黄仁勋语录

  • 我们没有选择那条道路,不是因为我们担心失败,而是那条道路,已经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如果你想要创造不同,你就需要创建自己的道路,不是再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
  • 我相信计算机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创建一家高科技的公司,技术上的风险,远远低于市场的风险。
  • 剪刀可以用来做很多有创意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用剪刀。而白旗,是用来交给你的对手用的。
  • 其实最大的挑战是人们失去希望,你总能找到更多的投资,你总能创造新的产品。如果你失去了希望,你就失去了未来,这是所有创业公司的CEO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不断给人希望,不断地坚定人们的信念,坚信前进的方向,并以极大的热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CEO不能刚愎自用,不能傲慢,不能过度自信而不愿做出调整。
  • (记者问黄先生西方企业家和东方企业家差距时,黄先生的回答)我也是中国的企业家,我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们只和我讲中文,他们也用中国的方式养育我。中国的父母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他们所有的希望和期望,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力量。你绝不能低估中国的父母,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寄托的巨大的期望,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勤劳,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永不停顿的努力。我们中国人,好像可以永远不停地工作,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理解牺牲的重要性,如果你想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你必须作出自我牺牲。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nonameh,33,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黄仁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