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间隔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Gap year)

间隔年(Gap Year)

目录

什么是间隔年

  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跳出来一下,或许就能得到可以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

间隔年的优点

  认识自我

  在间隔年期间,青年心怀壮志离开自己熟知的地方,旅行的同时也从事适当的劳动,体验与以往长期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虚心,懂得倾听,包容不同,了解自己,并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生活。

  开阔视野

  充实的间隔年可以让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的文化,学习更多课外知识,重塑自己的世界观,有助于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世界。间隔年爱好者通过我要间隔年的活动能积极拓展国际公益活动和海内外的非盈利性组织交流。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在公益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增加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我们。

  心智成熟

  间隔年可以让人走出熟悉的环境,去学会适应陌生世界,学会如何与他人平和共处,如何应对压力和突发状况,如何用冷静而理性的成人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学到如何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地独立、成熟、专注。一个人在18-25岁的年龄,正是形成成熟世界观的时候,记忆力、体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心无杂念待人真诚可爱,在法律经济、道德各方面开始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个年纪,如果背上简单的行李,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西方人到东方,东方人到西方,踏足未曾见过的名山大川,跨越未曾想象的大江大海;途中会遇到失落、困苦、彷徨……但这个年龄的人特点是乐观、积极、充满信心和韧性,最终一定能战胜这些障碍,完成旅行。

  试想年轻时有这样经历的人,将来在面对困难、挫折的人生道路时,面对复杂、残酷的现实社会时,将拥有怎样的胸襟、毅力和智慧

  确立目标

  有的学生将间隔年当成一次旅行,一个探索之旅,一个发现之旅。在间隔年旅行中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然后再回到校园准备追求新志趣。

HR不欢迎工作后间隔年的原因[1]

  其实, HR在意空窗期,不是空窗期本身,而是从你空窗期的经历中进行判断,在意你入职后的风险。

  1)担心你无欲无求,没有努力的动力

  如果你空窗期较长,超过6个月,HR就会猜测,你是不是对工作没什么欲望,没工作也无所谓?

  电视剧版《流金岁月》中,杨柯在面试朱锁锁的时候就明确表明态度:没有要求的员工,我是不会要的。你整天无欲无求的,我拿什么激励你?

  对于没有成功欲望,没有内驱力的员工,老板当然不喜欢。

  2)感觉你能力有限,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空窗3个月,还好理解,可空窗半年,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HR有理由怀疑,你的能力不够,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在面试你的时候,他心里自然给你减分。

  3)担心你脱离职场太久,无法胜任新工作

  每当春节、国庆等长假结束,很多人重返职场都会有些不适应,假期综合征导致一时无法从休假模式快速调整到工作模式。

  空窗期太长也是一样,在家待久了,如果无事可做人会变懒,无法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而且脱离职场太久,你的能力是否退化?还能胜任岗位吗?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比如程序员、律师等,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4)担心你不够稳定

  《令人心动的offer 2》里丁辉的个人简历有一段近一年的空窗期,引发面试官关注。

  他的简历中写着:2014年6月大学毕业后到2015年10月任销售经理,之后就到了2016年9月到2019年6月在华东政法大学攻读硕士,那2015年11月到2016年8月之间做什么了?

  原来他裸辞后背水一战复习考研。

  如果面试官看到求职者考公、考研、创业,就会心里打鼓,这位求职者职业规划明确吗?会不会入职后继续考研?考上就辞职?会不会一遇挫折就辞职再去创业?

职场人不敢间隔年的原因[2]

  除了担心被HR另眼相看,职场人不敢Gap,还是担心自己“断线”,这包括社交、身份和技能三个层面。

  首先是社交断线。对于很多家乡不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而言。工作是自己和这个城市建立联系的最重要乃至唯一方式。很多两点一线忙碌着的打工人们,缺乏和本地的深入联系,一旦没有了工作,似乎就处于“社交孤立”状态,也没有了更多在一个城市继续生活的理由。

  其次是身份断线。“社保接续”成为当下职场人转换工作时的紧箍咒。接着是即使多个地方已经放开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但在大城市,想自己缴纳社保仍是难事,外地户口的打工人们一旦失业,意味着从与这个城市在“身份层面”断线。

  在考编上岸蔚然成风的当下,“数字游民”“自由职业”的标签,在不少人看来就是“无依无靠”。没有单位的“社会人”,在小城市里“没有身份地位”,即使在一线城市的社会体系里,也会面临诸多不便。

  “要办事开个证明都没处开,办签证也不方便。”本来准备辞职后去日本玩一圈的阿花说。

  再次则是技能断线。一些天天追着热搜跑的营销类岗位,一旦停下来就有落伍焦虑。昨天的热点没蹭上都要赶紧补课,更何况是三个月不工作。而一些“资源链接型”岗位,一旦工作中断过久,许多业务便不再属于自己。

  还有最现实的考虑,那就是钱。在办公室里坐一天,薪水就到手了,所谓的零工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很难和“单位人”相比。

  整个就业系统,似乎都不允许大家停下来休息。

职场间隔年的应对策略[1]

  面对空窗期,应该怎么办?

  有空窗期,尤其是超过6个月的空窗,是求职的减分项,但好好应答,是能规避风险的,既然辛苦走到面试,何必因为一点减分而失去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呢?

  1)谎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定是真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

  有网友生病休息了1年,在这1年中她一边养病,一边开了个烘焙店。小店生意不怎么样,加上病养好了,她决定重返职场。

  面试官问起她这一年间做了些什么,她没有说养病,只说自己开了个烘焙店。因为如果说养病,面试官就会掂量掂量,以后万一工作强度高,你会不会再犯病?

  而说起烘焙店,面试官竟然问得特别细,比如最受欢迎的单品,店内有哪些套餐、客单价多少,日均售卖量……

  所以不能胡编乱造,否则很容易穿帮。当然对自己不利的真话也要留三分不全说。

  2)把空窗期变成增值期,成为你的加分项

  有位网友空窗8个月,还接到了好几个offer,他的秘诀就是:空窗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突出空窗期学到的新技能;技能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达你的自律和不断学习的连续性;还有就是学习的技能尽量和求职岗位有一定的关联。

  好好梳理一下你空窗期做的事情,挖掘其中的价值,一份有亮点的空窗期总结,能变劣势为优势,成为你求职的加分项。比如,你应聘的是新媒体运营岗位,你在空窗期间,学习了新媒体运营课程并取得了相关证书,还开通自媒体账号,粉丝增长……

  再比如你辞职后去旅行,3个月花3000元走遍30个城市,你是怎么规划路线的?怎么用最少的钱玩转整个旅程的?旅途中有什么特别的体验?遇到没买到车票等突发事件,又是怎么解决的……这些看似和新工作无关,其实这背后体现了你的策划能力、执行力、应急能力……这些都是干好一份工作的底层逻辑。

  了解清楚新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此来思考你空窗期,空窗回答就不再空洞了。

  3)用绝对优势,弥补空窗期短板

  表弟因为“心太累,需要休息一下”而裸辞,但还是有朋友推荐他去自己公司,拿到offer后,那家公司竟然愿意等他休息完才上班。

  他去上班后,发现有一位总监更牛,这位总监从上家公司辞职后,天天冲浪,估计财务自由了,可各家独角兽公司都找他聊,请他出山,他冲了三年的浪,最后还是被这家公司说服了,又继续上班了。

  空窗期虽然是减分项,但对于优秀的人,即使空窗多年,也会被三顾茅庐。

  好好修炼你的能力,当你足够优秀时,空窗都不是事,完全被忽略。

中国的间隔年

  在世界各地成功举办了14年的远征项目(Raleigh Expedition)活动后的1998年,雷励国际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中国的山东、江苏合作举办了一期中国远征。在2008年的远征10周年聚会中,当年的中国籍队员决定将雷励带回中国,因此雷励中国办公室在上海成立,在甘肃、江西、贵州举办了四次远征,带领200名青年为当地社区筑起小学的基础设施环保设施,更是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2009年出版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首次把间隔年这个概念介绍给国内青年人。其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1日,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带着一个不知道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的“间隔年”主题。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从澳门经泰国、老挝、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一路上边旅行,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他当下的日本妻子,开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学习怎样关心照顾身边的人,迟到的“间隔年”成了一次学习爱的旅途。

  网络推广

  2009年末,由豆瓣网友自发组成团队,建立了间隔年旅行网 。致力于国内间隔年文化的推广,并且希望为义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团队成员因梦想而相聚,因旅行而相知,因公益事业而相投,我们秉承共同理念,希望填补国内间隔年文化的空白,推广义工旅行等特殊旅行方式,并力图引导更多人参与其中。希望中国青年在行走中亦能不断完善自己,丰盛内心,更有担当。虽然间隔年这一概念还未得到国人的认可,但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更多人踏上这一段旅途。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间隔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