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龙游商帮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02),它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中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游”之谚。它以一府一县之地为基础,聚集了大量资金,而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至清代逐渐为宁绍商帮所替代。
在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十大商帮中最活跃的是洞庭商、徽商和龙游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谚语:“钻天洞庭遍地徽”、“遍地龙游商”。这反映洞庭商人、徽州商人、龙游商人遍布全国并雄踞商界的事实。龙游历史上为姑篾文化发祥地,更是“入闽要道”、“金衢处徽之冲”,为古代重要盐道饷道,“通浙孔道,馈饷之所必系”之地,又是浙皖闽赣4省交通枢纽。明人徐复初说:“邑(龙游)当孔道,舟车所至,商货所通,纷总填溢。”龙游人农耕之外,借交通之便,经商乃成谋生重要手段,加之龙游社会上素不贱商,头脑活络之人多选经商之路。龙游有丰富的资源,这也为他们经商提供了物质条件"。龙游多山林竹木和茶漆粮油等,这些土特产品成为龙游商最重要的外贸商品。
当时的龙游商帮,以龙游商人为主体,涵盖了周围衢州诸县的商家"。龙游商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为鼎盛"。宋室南迁后,建都杭州,为了方便同长江沿岸抗金前线的联系,官府修建了东起京城杭州,西接湘赣的官道。这条官道在龙游和寿昌交界的梅岭关入龙游境,龙游商视此为大好商机,就把木材运到杭州销售。也有大商人到浙江外地经商致富,如龙游韦塘人朱世荣,“流寓常州致巨富,置产亘常州三县之半,后归衢江古码里,复大置产,当时以为财雄衢常二府。”到了明朝,一个以龙游商人为中心,带动整个衢州地区商人们的流域性商业团体响亮登场,他们在金衢盆地崛起,逐鹿中原,远征边关,漂洋出海,以“遍地龙游”的气势被人们称为“龙游帮”。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龙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诵读之外,农贾相半”。明天启年间,“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如商人童巨川在嘉靖年间至宣府大同做边贸生意,“一往返旬月,获利必倍,岁得数万金,自是兄弟更相往来,垂20余年,遂成大贾。”至清乾隆年间童氏家族:“多行贾四方,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
龙游商帮不像晋商手握巨资,经营票号,在金融市场上显山露水;也不像徽商垄断盐鹾,声名显赫。龙游商帮的显著特点是,埋头苦干,不露声色,却在珠宝古董业中独占鳌头,又在印书刻书贩书业中从事于文化传播,还在海外贸易中插上一手,成为颇具实力的一大商帮。
在中国历史上,这批从浙西山区走出来的商人,是一个很奇特的存在。既无官府支持,又无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鼎盛于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的龙游商帮,自光绪以后其活力之源竟宿命般逐渐枯竭,弹指间奢华烟消云散,惟有从龙游境内的300多座明清建筑的残瓦断垣中,依稀还能感受当年的气度。
龙游商帮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放的心态,在观念上也比较新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投资上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清时期,许多商人将经营商业所赚得的资金用来购买土地或者经营典当、借贷业,以求有稳定的收入。而龙游商敏锐地意识到,要获得更的利润,必须转向手工业生产和工矿产业上。他们果断地投入于纸业、矿业的商品生产,或者直接参与商品生产,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给当时封建社会注入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新生产关系。龙游商人还不排斥外地商帮对本乡的渗透,并且相处友善,吸收外地商人于己帮,推进了龙游商帮的发展。
明清时期龙游商帮是当时活跃于商坛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它之所以能在与实力雄厚的徽商、晋商等竞争中独树一帜,在珠宝业、垦拓业、造纸业和印书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它有开拓进取、不怕艰苦的精神和善于经营管理之外,恐怕与它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
龙游商帮的特点[1]
龙游商帮诞生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它的原生地本是江南文化的渊薮,造就了它受到较多文化的薰陶,使之具有儒商的素质,多从事于较高文化层次的印书业和珠宝业、古董业等,其性格与一般商人迤异,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儒雅
龙游本是姑蔑故国旧地,素有重文化的传统,诗书礼乐传家,耕读遵礼,弦歌不绝。就是出为贾也不忘读书,故首选造纸刻书籍为业。龙游新造之纸在明代已具名气。明著名刻书家余象斗文台,他刻印书籍尤注重用纸,他品评全国著名纸品有徽歙纸(青光白滑冰翼凝霜,绩溪龙须,西山观音纸),江西纸(观音莲七纸),铅山(奏本)纸等,而认为浙江衢纸尤胜,“连四纸,开化县有连三连四纸亦件, 只要白厚无粉者为妙。” “常山县有榜纸,并中夹纸奏本纸次于铅山。”龙游县溪口镇是庞大的造纸中心兼销售市场,纸商鹰集。乾隆间闽商林琼茂来龙择地上塘设坊造纸,传至其孙林巨伦,已“积赀巨万”。 书商童琨,名噪一时,刻书贩书大江南北,其父彦清,“最称儒雅,不寝然诺。”幼时从父贩书吴越间,“喜读书,手一帙,坐船间, 日夜不辍,历岁久,流览既富,所为诗风格清越,不失古音。为他文亦工善,尤善考证书画金石彝敦之属。”王世贞称其“藏书万卷,皆其手所自校者”,是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所刻之书质量上乘,深受学者欢迎,时之名流硕儒王世贞、王樨登、归有光引之座客,并为他作序作传。他本人有《童子鸣集》、《佩萸杂录》、《九华游记》、《南狱东岱诗》、与余湘合纂《龙游县志》等。刻印过《徐侍郎集》、《文房四谱》、《杨盈川集》等。他的学问深得名儒称赞,胡应麟见其书目日:“所胪列经史子集,皆犁然会心,令人手舞足蹈。”引为“子期”好友,王世贞更称之为“千古是知音”。龙游童氏是书香门第,业书贾者众。如童富,“为书贾,往来闽粤吴中贸迁,为人坦夷朴茂,乐善好施,湖海之士,多啧啧称之。”另一位书贾胡贸,承父兄书业,“往来贾书肆及士人家”,也是有名的书贾。明代大学问家唐顺之荆川谦日:“非贸,则予事无与成”。与唐深交,胡死后唐曾赠棺以殓。龙游望族余氏也是世代营印书业,曾在江苏太仓州娄县开设书肆。“清初,龙游余氏开书肆于娄县,刊读本四书字画无伪,远近购买。
(二)开拓,无远不届
龙游商人富有开拓精神,无远而不届,不怕艰难困苦,凡有利可图,就离家远走,志在四方。明代“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贾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邻。”若韦塘朱世荣,宋代已“流寓常州致巨富,置产亘常州三县之半,后归里,复大置产,当时以为财雄衢常二郡。”童巨川在嘉靖时前往宣府大同等地边庭作边界贸易,获大利。“一往返旬月,获利必倍,岁得数万金, 自是兄弟更相往来垂二十余年,遂成大贾。”还有不少龙游商人远涉重洋,至海外经商,嘉靖倭患发生时,所逮通倭奸商中就有龙游商人。据王文禄说:“今寇渠魁不过某某数人,其他胁从大约多闽广宁绍温台龙游之人。”龙游商人这种远贾精神,舍弃了儿女情长的传统观念,也获得妻室的谅解和支持,龙游商贾妻室十分贤淑,安心操持家务,使外商者无后顾之忧。童盛川妻龚氏,“性不骄奢,躬行节俭,精修之食,洁素之衣, 皆自手过,薄于自奉,其内助之贤也,厥后子孝孙贤妇和女正,家风为一时之最。”
(三)经营灵活、适时
龙游商人经营珠宝古董文物,这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识别真假,评估价格,更要紧的要物色买主与卖主,而买主多为王公贵族等社会上层阶层,他们必须要与买主有交往。在销售携带过程中要冒风险,善于躲过被偷被劫的关道,为此,龙游商人还得善于适应环境,灵活应对。据明人王士性说:“龙游商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睛类较(软)物。千金之货,只一身自赍京师,败絮、僧鞋、蒙茸、缢缕、假痈、巨疽、膏药内皆宝珠所藏,人无所知者。异哉,贾也。”《 顾炎武《肇域志》亦有类似记载。这是一种善于伪装的巧妙手法。证之《桐冈童氏宗谱》,确有如王士性顾炎武所记的具体实例。如童洋,“应务接人之缜密和厚则又过焉。其往大同宣府也,去则精金珠宝,来则盐引茶封,动有巨万之资。皆卷束于怀袖,舟车鞍马之上,萧然若贫旅,而无慢藏之诲,是以履险若夷,居积致富,俨若陶朱。性儒雅,所交游者皆士大夫。” 童洋就是适时地做双程生意,灵活适应环境而致巨富。
(四)诫信、重德、宽容
龙游商帮受姑蔑文化的薰陶,重然诺守信用,待人诚信,注意商业道德,不为蝇头小利而失信于人。姜益大棉布店自胡筱渔接办以来,处处诚信,维护店号的信誉。一次,他向海宁布商订购了7500匹石门棉布,价值数万元,但在运输中遭劫,这本是卖方之事,而胡筱渔主动承担了损失,再次预支6万元订购石门布。他店里特雇了三名验银工,凡经过该店流通的银元,经检验后加印店号,以示信用。傅立宗纸号,注重纸质量,决不让次品流人市场,凡产品出店统一加印“西山傅立宗”印记,以信誉和质量赢得了市场。龙游商帮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故徽商、江右商、闽商、婺商、宁绍商多到龙游营商,龙游商人热情欢迎外商来龙,不因市场竞争而排外。如徽商程廷柱带着三个弟弟来浙经商,在龙游首创典当业。江右商周学锦,康熙间从抚州“来龙县经商,遂卜居八都凤基坤。查龙游明清二代从皖赣闽粤苏等地迁入的氏族计31姓209族,这些氏族大都很顺利地融汇人龙游商帮的行列中。龙游商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是力量、信誉、自信、包容的雅量表现。
上述龙游商帮的特有性格,展示了它具有较好的教养,显现出它的力量和自信,也正因为具备了如此特性,所以在明清二代能在商坛上称雄于一时,敢于与财大气粗的徽商晋商等竞争,并驾齐驱,共同推动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 ↑ 陈学文.中国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先驱者—龙游商帮(A).浙江学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