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自恋者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隐秘自恋者(Secret Narcissist),也叫隐性自恋、隐性自恋者
目录 |
隐秘自恋者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静的自恋者”的文章,“安静的自恋者”可能是看上去内向,但实际内心可能十分自信。
20世纪90年代,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aul Wink进一步提出,自恋者应该分为两种类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显性自恋)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隐性自恋)。
隐秘自恋者的特征[1]
心理学家 Jonathan Cheek 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隐秘自恋者典型的内心独白,其中包括:
- I easily become wrapped up in my own interests and forget the existence of others. 很容易就陷入自己的个人爱好,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 I feel that I am temper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most people. 感到自己在气质上与众不同。
- When I enter a room, I often become self-conscious and feel that the eyes of others are upon me. 当我进入一间房间时,会感到不自在,觉得其他人的目光都落到我身上。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
- 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
-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
-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
-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荣誉
- 我不愿意待在一个团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很多人都欣赏我
隐秘自恋者的形成原因[2]
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从研究结果上来看,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
隐性自恋的形成,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我的儿子/女儿果然是最棒的”,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 “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
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缺点”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优点”有存在的价值。
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在“保护”自己。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
隐秘自恋者与显性自恋者的相同点 [2]
1.充分利用(exploitation):自恋者会做一切让自己感觉到“我很特别”的事情。为此,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利用周遭的资源和人。因此,他们通常也都很会操控他人,只是两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别。Malkin认为,越是对追求“我很特别”这件事上瘾的人,自恋程度就越高。
2.特权感(entitlement): 他们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显性自恋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此直白,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体现出一种莫名的“别人/这个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应被呵护”的感觉。当自己的特权感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敌意和攻击性。
3.共情匮乏(empathy impairments):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如果他们表现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自己的人设,或者事件本身也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自恋者本质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他们只想谈论自己的事,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利益。当话题与自己无关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很敷衍,希望主题尽快回到自己身上。
隐秘自恋者与显性自恋者的不同点 [2]
显性自恋者其实情绪比较稳定,但社会人际关系很差。而隐性自恋的人则展现出了非常高的神经质水平,但在外向和宜人性上得分很低(Hendin& Cheek, 1997; Miller et al., 2010)。隐性自恋者反之,情绪波动很大、敏感易受伤,但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会显得不和谐。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显得冷酷、有攻击性且多与人不睦。但Miller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在这一点上,两类自恋者依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内在原因。
他们发现,显性自恋的低宜人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大、膨胀的态度,他们喜欢主动发起攻击,贬低或轻视他人,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与隐性自恋的低宜人性最相关的因素,是他们对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由于他们的低调和内向,这类自恋者不仅很少显得自大,甚至可能看起来是谦逊的。而隐性自恋者在人际中的攻击性则主要表现在他们极高的防备心。
由于他们极其敏感,并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很容易认为别人在攻击、针对自己,然后立刻对此作出回应,比如对他人进行反击。这种对他人动机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隐性自恋者身上常见的一种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因此,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确实是看起来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1. 自恋与低自尊,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
在针对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隐性自恋和自尊始终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隐性自恋与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脆弱的他们一面无法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隐秘地怀揣着“我其实很独特”的幻想。比如,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diss自己,一边又抱着一种“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但事实上,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也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那样的自信和勇气。
2.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痛苦,也让自己痛苦
一方面,由于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容易辨识,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的特点,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痛苦。
相较之下,显性自恋则要“幸运”许多。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他们自己却安然无事,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安定地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
3. 他们饱受情绪问题的煎熬
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使得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绪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焦虑、担忧、害怕、挫败……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容易被诊断出焦虑症、抑郁症等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
评论(共16条)
这里是隐秘自恋者俱乐部吗 我们不如约出来见见吧 互诉衷情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化解呢?
学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情况下,依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刚被一个感觉是这种的人甩了。甩了之后才觉得不对劲。以前只是觉得她比较自尊心强,所以处处说话小心,后来发现,她不太把人当人,把人更像是当一种物品,用完就像垃圾一样处理掉。非常的不舒服。而且觉得她自己也是知道的。
作为一个才十几岁的隐秘自恋者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助
我16岁,真的很难受,到底该怎么办
还真的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