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乏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道德缺乏症是指在受到当今社会风气以及教育缺陷的影响,使某些人表现出没有道德的行为。该种症状只有通过教育体制以及净化社会风气慢慢转变。
道德缺乏症的表现在无羞耻心,无道义感,无公德意识,爱心冷漠,自私为荣。
(一)教学与科研本是法学家的第一要务,但现在却成了很多法学家的副业。他们不是潜心于学术、致力于教学,而是热衷于担任各类社会兼职,习惯于出席各种研讨会、论证会。
(二)学术成果是法学家得以安身立命的资本,为尽快出成果,有法学家把西方嚼烂的理论改头换面后隆重推出,甚至有法学家厚颜无耻到把学生的论文当成自己的文章去发表,至于没有参与创作而在学生论文上署名的情况就更是司空见惯了。
(三)依附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法学家几乎都兼职律师,千方百计地赚钱成了他们的第一追求。他们凭借自己特有的教授或研究员身份,游走于司法机关与商界巨贾之间,甚至甘心充当钱权联姻的媒婆。
(四)个别法学家学术道德沦丧,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有法学家为得到官方重用,奴性十足地做政策的吹鼓手。有法学家为攫取经济利益,处心积虑地为权贵辩护。有法学家为垄断学术地位,煞费苦心地封杀新秀、排斥异己。
(五)为迎合不同社会阶层,法学家人格双重化倾向严重。如某法学家在法院组织的会议上指责律师如何腐蚀法官,继而又在律师协会组织的会议上大骂法官如何贪婪霸道。
(六)还有法学家借助自己是某部门法学会会长、某大学法学院院长、某学术委员会主任所拥有的权力,压制、排挤、打击与其学术旨趣相异的法学家。更有法学家利用招收博士的机会,大搞庸俗社会关系学,以至如今“没有关系别想考博”几成公开的秘密,法院院长、商界巨子、权贵子弟、律师贵族、青春靓女成为法学博士的最佳人选……
其实,法学家的道德危机由来已久。随着市场经济对法学界的浸淫,法学家不但丧失应有的独立品格、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将忌贤妒能、卖身投靠、党同伐异的劣根性发扬光大。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多领域还缺少应有的规范。传统学术规范功能日渐萎缩,而新的学术规范尚未建立,为法学家道德沦丧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的是,法学家掌握着关于规则、权力、责任、公平、正义等与法治有关的话语霸权。作为法学界道德失范、良知缺席的既得利益者,法学家对法学界的问题也都讳莫如深。既便有法学家对法学界苟且之事不能认同,但受传统处事哲学的影响,他们也会三缄其口以求独善其身。在“朱苏力招博事件”中,京城知名法学家的集体沉默足以使人们明白法学家是怎样的“机智圆滑”。于是,也就不奇怪法学家们擅长批评某法院、某官员、某律师,却很少批评某教授了。
评论
鉴于法学家言行将对司法实践产生巨大影响,加之法学家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必须对法学家的行为进行规范。
(1)禁止法学家兼职律师。法学家之所以成为法学家,固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某人如果获得了法学家的名头,其言行就具备了公共利益的属性。如果允许法学家做兼职律师,很难保证其从事律师业务时不利用法学家身份影响司法;
(2)限制法学家担任商事组织法律顾问。法学家的声望是建立在其隶属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基础之上的,其言行之所以能够对司法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倚仗了教授或研究员身份。而大多数高等院校与法学研究机构都是国家投资的,如对法学家担任私企顾问不做限制,将发生公私角色的混同;
(3)规范法学家对司法活动的参与行为。我们同意司法应当接受社会监督的观点,但社会对司法的监督也应当按照规则进行。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并具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其对司法过程的评参与参与都将对司法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更应当受到规范。如果任由法学家对正在审判的案件发表评论,将使争议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的较量转移到法庭下,很难避免强势群体通过法学家阶层干预司法;
(4)还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戒制度,加强对法学家行为的监督,加大对法学家违规行为的惩戒。
集体不让座
2010年11月,一组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的照片受到网友的强烈关注。对此,有网友称“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玩尸男女
2009年12月,网络相继曝光了中国国内某医科大“玩尸女”与“玩尸男”的多张照片,照片中一些疑似医科大男女学生模样的人,手持人体骨骼在一间标本室内耍弄摆拍。医科大“玩尸男女”的恶搞行为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医务工作者医德大拷问,网友认为此举是在亵渎死者,看得令人心寒。
评论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显然难辞其咎。正是因为家长的娇宠惯坏了孩子。在家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吃最好的,穿最新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倍受宠爱甚至溺爱,于是只会要求别人,支使别人,而根本不懂得体谅别人。孩子养成了小姐少爷这样的作派延续到社会上,也就理所当然地不会有让座以及尊重他人的习惯。
然而,从根本上说,其实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使然。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为人处世,但是应试教育之下,德育缺乏应有的位置,分数高于一切,与分数相比,让座这样起码的行为规范已经微不足道。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少孩子从家庭里带来的诸如骄横、自私的毛病,在学校里不仅没有得到矫正,反而进一步加重。
由此暴露出的现行教育的严重缺陷,值得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反思。无疑,加强学生让座意识的教育,让孩子们首先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首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