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过失相抵原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过失相抵原则

  过失相抵原则是指赔偿权利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违约行为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损害赔偿责任的目的,仅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并非给予受害人利益,故赔偿额与损失额应当一致。因同一事实既使债权人受到损害,又使债权人获得利益时,应在其应受的损害内扣除所受的利益。损益相抵的结果,当损害大于利益时,赔偿额即是所受损失与利益的差额;当所受利益大于损失,即无须赔偿。

  在减轻损失规则中,因受害方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就扩大的损失免除违约方的赔偿责任,实际上也是根据受害方的过错减轻了违约方的赔偿金额,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减轻损失规则属于过失相抵的一部分。但我国法律对减轻损失和过失相抵是分别规定的。根据权威学者的解释,《合同法》第119条规定了减轻损失原则,第120条规定了过失相抵原则。

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

  只有具备特定的客现要件和主观要件才能形成过失相抵。

  所谓客现要件,是指加害人的过失与受害人的过失引发了同一个损害结果,且双方的行为均是造成损害的原因,即损害结果的同一和原因力的竞合。若双方互为侵权行为,损害结果不同,或产生损害之原因不同,则无过失相抵之适用。正确理解过失相抵的客现要件,要注意与因果关系中断的区别,损害结果同一与原因力竞合,这两个条件一个不具备或者两者都缺乏时,就可能发生因果关系的中断。

  所谓主观要件,是指受害人主观上有过失。受害人的行为,虽然是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但如果受害人没有过失,仍不能据其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而减免加害人的责任。对于受害人的过失一般分为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其实,“过失”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实务中很难操作,应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考量相关因素而为客现的判断。

过失相抵的效力

  过失相抵的效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加害人可以据此主张减免相应的民事责任;

  2、法院不待当事人之主张,依职权减免加害人的民事责任。

过失相抵原则的适用范围

  过失相抵原则仅适用于侵权领域中以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一般侵权行为,抑或也适用于以过错推定无过失责任为归责原则的特殊侵权领域,在理论和实务中都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过失相抵仅适用于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侵权案件,而不适用于以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侵权案件;也有观点认为,我国民法理论对于严格责任案件并不承认过失相抵。笔者认为,过失相抵原则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中的适用范围,应包括过错责任领域和过错推定及无过错责任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条第二款“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的规定,肯定了在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行为中也适用过失相抵,但应限制在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情形,以免与法律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的目的相冲突。

过失相抵原则在适用中的限制

  过失相抵原则在适用中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案件中,加害人主张减轻其赔偿责任所应斟酌的受害人过失,限于重大过失。

  2、在加害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情形,不适用过失相抵。这是因为:(1)加害人所负义务为法律上不得侵害他人权益的一般性义务,如违反系法定义务之违反,加害人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填补受害人所受损失。受害人即使有过失,但其所违反的仅属非真正法律义务,即对自己的安全利益疏于注意的义务,在其因此而增加加害人责任外负担时,依公平原则,应减免加害人的责任。但加害人故意侵权或者因重大过失侵权,其故意违反法律义务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与受害人疏于注意自身安全的行为,非属同质可比之过失,自不应对受害人过失予以斟酌。(2)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同理,既然受害人有故意时,加害人即可免责,则在加害人有故意时,也应当排除过失相抵的适用,对责任的分配方是公平的。加害人有重大过失的虽与此有所不同,但在价值评价上,通常将加害人的重大过失视为故意,因而发生法律上相同的效果。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方小莉,Mis铭,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过失相抵原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