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者诅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赢者诅咒(Winner’s Curse)
目录 |
赢者诅咒系指多角化的公司因过于自信,而以较高于市价的价格去购并目标公司,也用于在拍卖中出价过高,此乃对自我经营能力过于乐观所造成的后果。
是经济学中一个现象的称呼,假设某一特定的土地(或其他商品及资产)存在很多种投标价格,且投标者们对土地价值的估计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如果每个投标者的报价皆是他对土地价值的估计,那么,最高报价者通常很可能就要为这块土地支付超过它所值的价钱。
对于私人价值拍卖来说,只要竞拍者认为物有所值,出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存在绝对的吃亏问题。但是,对于公共价值拍卖来说,因为商品有一个客观的市场价值,所以赢了拍卖反而有可能亏了钱财,这就是所谓的“赢者的诅咒”。[1]
赢者诅咒的来源与发展[2]
1971年,美国工程师卡彭等人在研究墨西哥湾石油开采权的竞拍时首次提出“赢者的诅咒”这一概念,揭示了该现象。此研究总结道:“如果谁对他认为值得的一块土地进行投标,从长期来看,他总会输得精光。”
卡彭等人的研究立即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因为按照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当所有的竞标者都是理性人时,“赢者的诅咒”就不会是很普遍的现象。1983年,以波士顿大学选修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的MBA学生为被试,经济学家马克斯·巴泽尔曼和威廉姆·萨缪尔森首开对“赢者的诅咒”进行实验检验的先河,令人印象深刻。
在课堂上,一个装满硬币(或者价值4美分的小文件夹子)的罐子被拿来拍卖。整个罐子价值8美元,但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一事实。每一个班级进行4次实验,12个班级共进行了48次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们的平均估值是5.13美元,远低于真实价值8美元。然而,赢家出价的均值却高达10.01美元,这意味着每个赢家平均亏损2.01美元。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对此幽默地评论道:“如果是这样,这些实验根本就不需要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金资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赢者的诅咒”发生在很多领域。例如,球队在转会市场上花高价买来的球员后来却表现平平;出版商为书籍预付了高昂的版权费,最终却没有收回成本;麦肯锡公司曾对《财富》500强和《金融时报》250强大企业在1998年以前进行的116项并购案例作过统计,发现23%的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效益,61%的企业失败,还有16%的企业成败未定。
行为经济学认为,“赢者的诅咒”根源于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智慧、判断和能力高于其他人,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经常走向极端,即分别高估与低估大、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总结起来,导致过度自信的原因有四:
第一,知识幻觉,即人们通常会高估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认为随着信息的增加,决策能力会增强;
第二,控制幻觉,即人们经常相信他们对某些本无法被控制的事情具有影响力;
第三,证实偏见,即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一致的意见与证据;
第四,竞争的生理效应,神经科学和生理学研究证据已表明,当我们处于竞争状态时,身体会开启危机状态下的生理电路,而随之增多的体内化学反应会对大脑的思考方式产生影响,驱使人们冒更多的风险。[2]
案例解析
假设政府准备出售一座矿山的开采权。没有人准确知道矿山的真实价值,它有可能是富矿,也可能是贫矿。甲乙双方参与竞拍,他们各自派出了探矿队去收集矿山的资料,然后形成了对矿山价值的初步判断。根据拍卖理论中的维克瑞拍卖方式,每个人秘密报价,然后报价最高的人赢得商品,但是他付出的价格只是第二高的价格,而不是最高价格。在这种拍卖机制下,每个竞拍者根据自己的估价如实出价,也就是报价就等于估价,是一种最优策略。这种拍卖之所以叫维克瑞拍卖,是因为它是一个名叫维克瑞的经济学家设计的,他也因此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拍卖理论其实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每个竞拍者的估价和报价都是私人信息,别人并不知道。拍卖结束之后,双方都看到了拍卖结果,此时他们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信念,进一步推断矿山价值的高低。统计学把这种事后的推断方法称为贝叶斯推断。当然,除非矿山在几十年后完全开采完毕,否则双方永远不知道矿山的终极价值。
在矿山拍卖中,甲方将面临三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富矿,因此在拍卖时报了高价,而乙方认为这是一个贫矿,报了低价。按照维克瑞拍卖的规则,甲方赢了拍卖,并且只付出了低价。甲方会怎么看待结果呢?他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东西只有我看好,而对方并不看好,但对方也不是傻子,说明这东西可能没有当初那么好。因此,他会降低对矿山的价值判断,比如认为矿山是中等价值。事后认为中等价值的矿山,甲方只付出了低价,他还是觉得自己赚钱了。
第二种结果是,甲乙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富矿,因此同时报了高价。既然价格一样,就由抽签决定。假设甲方抽到了,他会欣喜若狂:原来这东西不只是我看好,对方也很看好。双方都看好的东西,居然被我幸运地得到了,说明这东西物超所值!事后认为超高价值的矿山,他只付出了高价,他觉得自己赚大了。这就是“赢者的祝福”。
第三种结果是,甲乙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贫矿,但甲方抽签抽到了。他又会怎么看待结果呢?他会万念俱灰:原来这东西不仅我不看好,对方也不看好。双方都不看好的东西,居然砸在我手里,说明这东西完全不值这个价!甲方虽然赢了拍卖,但却倒了大霉,这就是“赢者的诅咒”。
赢者诅咒通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由于拍卖品的价值是不确定的,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竞标者,但他很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的市场价值也具有不确定性,发行公司须设定发行价格并按发行价销售新股,投资者依发行价格认购,如果认购过度,则须按比例配售。
潜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潜在投资分为有信息群(informed investors)和无信息群(uninformed investors)。
有信息的投资者对新股有充分的信息,他们认购预期市场价值大于发行价格的新股;
而无信息群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认识到这种可能性,他们就只认购定价相对较低的新股,而且很多人将没有积极性参与新股认购。如果发行公司不降低发行价格,信息较少的投资者(less-informed investors)就将不进入新股市场,许多新股发行就会失败,总之,为了吸引广大的无信息群参加认购新股,新股发行价格就必须低于正常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