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贷款换石油模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贷款换石油模式

  贷款换石油模式是一个中国式的国际石油贸易模式创新。与从国际石油市场上直接购买“贸易油”和直接投资海外从而获取“份额油”不同,贷款换石油所选择的谈判对象既不是财大气粗的中东石油生产国,也不是地缘政治风险极高的国家,而主要是与中国一样的新兴国家,其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同时对国外资本又有较高需求。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按照这些协议,在未来十五到二十年间,中国将通过向相关国家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换取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原油供应。“贷款换石油”对贷款双方而言,可谓各取所需。

贷款换石油模式产生动因分析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产生背景是始于2007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石油价格从147美元急剧下跌至40多美元,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依赖石油作为国家振兴主导产业的众多产油国出现了国民收入下降,企业特别是能源企业运营资金短缺,石油生产国缺少现金来进行经济拯救计划,而金融危机造成了国际融资成本骤然上升,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填补财政空缺的希望难以实现。

  (一)石油生产国财政资金匮乏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出口国的经济与油价的涨跌密切相关,急切需要依靠石油出口换取经济发展资金。尤其是俄罗斯,俄罗斯2009年财政预算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国际石油价格为75美元。当国际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财政收入便开始出现赤字;当低于50美元时,赤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油价暴跌对俄罗斯外汇储备影响惨重,自2008年8月以来,受金融危机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俄罗斯遭遇资金外撤潮。2009年俄罗斯需要偿还的外债总额高达1771亿美元,今后三年需要偿还的外债远远高于现有外汇储备总额。近年俄罗斯油气企业对外扩张迅猛,需大量借用西方银行短期贷款。金融危机油价下跌的环境下,企业收益大幅减少。在此情况下,石油公司不仅无力偿还外债,而且无力筹措2009年的生产投资,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是俄方主动促成贷款换石油的重要原因。

  哈萨克斯坦正计划斥资2.2万亿坦戈(约146亿美元)刺激因金融危机冲击而倍受打击的国内经济。从哈萨克斯坦国内情况来说,亟需获得外部的资金注入。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受经济危机影响最早、最深的国家,由于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较大,2008年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所欠外债高达1006亿美元,而油气价格下跌、出口萎缩直接影响到了哈国偿付外债的能力。而国民储蓄率不高的巴西长期借助外资投入开发本国资源,在目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巴西遭受了资本外逃、资源企业收入锐减的冲击,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急剧增长。为了开发南部海岸外的海底石油储备,特别是原油储量可能高达80亿桶的图皮大油田,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制定了为期五年、投资规模174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为此迫切需要外部资金。

  (二)石油出口国多元化出口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版图呈现俄罗斯与欧美抗衡的局面:欧美筹建纳布科管道,俄罗斯便筹划南溪管道;西方热议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罗斯就提出沿里海管道方案。而俄罗斯通过拉拢中国,以石油为诱饵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以期获得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上的支持,这样有利于增加俄罗斯在与美国、欧洲全面博弈中的筹码。目前,俄罗斯正在制定2030年的能源战略。俄罗斯与欧洲在油气供给问题上相互依赖,这既是欧洲的软肋,也是俄罗斯的软肋。如果开辟了东方市场,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可以大大减轻。如果远东油气管道已经开通,俄罗斯人应对西方压力的姿态可能更为强硬。而中国的大市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同样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等新兴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避免过度依赖欧美国家的局面,实现国际石油市场的多元均衡博弈,取得国家最大化的政治、经济收益

  (三)中国石油安全需求压力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生活用能源的迅猛增加,对原油等能源消费将急剧扩张。近十年来,中国的石油产量年均仅增1.8%,但石油消费增长率则稳定在6%以上,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2008年中国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石油产品)净进口量达20067万吨,同比增长9.5%,而2007年,这个数据为18328万吨。2008年进口石油依存度已达49.8%。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而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0年进口石油依存度将达到61%。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国巨大的石油产量以及其区位优势对于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意义重大,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未来供需压力,保障我国石油供需安全。

  (四)国家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贷款换石油模式被视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明智选择。通过贷款换石油,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类资产,对于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风险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当前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另一方面是石油等战略物资无处可储。“贷款换石油”背后,中国运用外汇储备的新策略正浮出水面。其基本思路是,利用中国资本和外汇充裕的优势,由政策性银行或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出资,使用外汇储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开发提供贷款(如油田开采,输油管道建设),中国获得按一定价格购买石油产量作为投资回报。对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比较符合我国的经济现状与能源局势。首先,这有利于中国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同时分散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包括7680亿美国国债,还有大量其他美元资产。美国为了走出经济衰退,白宫继续增加财政赤字,美联储帮助银行摆脱困境也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货币,这损害了美元的长期价值。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弊病在于官方储备所占比重过高,这一特点不仅降低了我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据多数以及危机正在动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根基,我国作为美国最大外国债权人,由此受到的潜在威胁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把烫手的美元通过扩大进口、海外投资(包括贷款)等方式换成其他有用资产,对我国非常合算。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风险

  (一)协议贷款利率风险

  中国的贷款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利率为固定利率6-7%。俄罗斯与中国早在2008年秋天就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原计划俄罗斯两家公司在2008年底之前就获得第一批贷款,但双方未能就贷款条件达成协议。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分歧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上。俄方始终要求贷款采用固定利率,并享受较低的援助性优惠,而中方则坚持采取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国际上正常的贴现利率在8%左右,美国国债的利率也在6%以上,所以贷款利率相比国际市场较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长期处于波动状态,而我国按照相对较低的规定利率进行贷款,将会产生较大的利率风险损失。

  (二)石油贸易价格风险

  出于稳定供应的考虑,石油供应价格肯定要进行阶段性谈判来提前确定,类似于目前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将“艰苦而漫长”。以俄罗斯贷款换石油为例,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德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最终确定实行浮动价格机制,随行就市。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石油价格较低成为协议相关国家不愿一次性签订长期固定石油价格的根本原因,未来世界经济的复苏一定会带动整个国际市场油价的回升。如果未来石油价格市场波动较大,中国贷款换石油协议就会面临巨大的贸易价格风险。

  (三)油源稳定供应风险

  由于贷款换石油协议的供油量协议只是意向性的,存在未来协议执行期间供油量不确定的风险,而俄罗斯由于财政资金短缺等经济原因和设备老化等技术原因,有可能会出现东西伯利亚石油产业上游开发不足,短期内无法实现每年1500万吨管道供油的承诺,而从西伯利亚西部油田调拨又势必增加成本,最近这两年,出于战略需要,俄罗斯几大石油公司在欧洲、非洲、东南亚、拉美到处抢占资源,扩张势头很猛。这种扩张缺少自有资金的支持,不得不向西方大量借贷短期债务,现如今俄能源公司开始面临“还债高峰期”。另外,俄油气公司还面临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这几年协议相关国家在本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为了急于实现石油外汇收入和国家财政投入都在迅速扩大勘探开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四)贷款担保机制风险

  “贷款换石油”中贷款担保机制一度成为中俄协议谈判的焦点,由于双方在俄罗斯为合同提供政府担保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陷入僵局。中国要求俄罗斯为贷款提供包括保证对华石油供应量,以及获得俄罗斯油田开发许可等多种形式的担保,完全是出于考虑贷款执行的保障和贷款回收的安全问题。

  (五)美元汇率风险

  美元汇率变动给贷款换石油模式带来巨大风险。目前,美国正实行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2009年财政赤字预计将高达1.84万亿美元,未来十年累计赤字更将升至7.1万亿美元的规模。因此,在中长期的时间跨度内,美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非常大。尽管中国与巴西达成了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共识,但资本账户下的双边贷款很可能并不包括在其中。若未来美元大幅贬值,作为贷款方的中国将蒙受重大损失。就此而言,“贷款换石油”又不能无节制盲目推进。

贷款换石油模式的意义

  (一)保障石油通道安全,实现进口路线的多元化

  中国石油进口长期依赖中东到亚太地区的海上石油生命线,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解决近距离陆上石油运输的问题。通过与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石油贷款实现未来长期供应可以有效降低对该路线的依赖。可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尽可能避开战略上脆弱的海运航路运输,保障我国石油通道安全,实现进口路线多元化,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贷款换石油建设的远东管道中国支线是中国第二条陆上石油运输管道,年输油达1000万吨,加上通过贷款换石油推动的中哈管道份额油数量,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开始运行的中哈原油管道实际运输能力为每年2000万吨,而目前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权益油只有每年1300万吨,剩下的700万吨只能靠贸易方式获得。中哈通过贷款换石油有可能实现未来2000万吨的运输能力全部来自权益油。

  (二)推进合作石油建设,加快我国相关项目进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中俄原油管道协议的签署建立在去年中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的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原则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原则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中国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提供贷款的协议。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同时表示,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将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投入运营。管线的建设将与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建设同步进行。

  (三)稳定石油供应数量,补充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我国正致力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左右,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成为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贷款和石油资产的互换,使中国摆脱了单一的陆地或海上储备方式,走向国家储备体系和海外准储备体系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贷款协议约定生产国稳定供应中国一定的石油,相当于我国在海外石油生产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缓解我国石油市场进口供应的不稳定性,从而稳定国内石油市场,减少供应短缺发生的风险。根据相关协议,贷款换石油国家每年向中国输送3000万吨石油,这一规模相当于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的1/5左右。第一批石油储备包括镇海、舟山、大连和黄岛等4个基地已经建成并储油入库。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已经规划完毕,包括锦州等8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望在年内开工建设。中国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仅有1000万吨的储量,总体而言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有限,通过外汇换取石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一全新的贸易模式,为未来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四)带动石油产业出口,创造产业海外经营条件

  贷款换石油模式除在油价和贷款利率等商业谈判外,会在的上游开采权和下游市场份额上取得突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石油取得了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48%的股权。中国与巴西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包括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从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站、钻井平台和运输船等设备,实施巴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巴西已经表示,会考虑将更多业务交给中国技术实力越来越雄厚的油田服务公司,这将有助于削弱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等一些西方公司在巴西市场的优势地位。2000年后中国石油巨头在海外拓展的力度渐次增强,目前除中东外已形成了以非洲、中亚、拉美为主力的庞大海外业务群。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的油气投资业务已扩展到29个国家、涉及75个项目,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分别达到3000多万吨、46多亿立方米。目前,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亚、拉美、中东和亚太五大区块,并形成了以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为主力的海外油气产区。贷款换石油是能源领域合作当中的一个起点,未来在石油领域的多边合作范围和深度会更加广泛。

  (五)平抑国际价格波动。减少石油市场过度投机

  贷款换石油模式将减弱国际石油市场的市场投机行为。在现阶段的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贸易主要有现货、期货、易货三种交易方式。为制造和维持高油价,销售商、生产商和由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投机基金及其他金融投资者组成的期货商,通过远期商品交易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决定着石油价格和最终分配。而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催生的这种带有显著政府色彩的交易模式,既解决了相关政府、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也使中国获得了稳定的石油供应。这种通过政府间大宗合同谈判解决油气供应的方式是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贷款换石油这样长期的大宗贸易方式具有稳定油价的作用,因为,贷款换石油交易合同的签订,证明中国正在运用手中强大的外汇储备影响和改变石油交易格局。中国的贷款换石油长期协议的签订,现在以原油期货为首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已经丧失了大幅超高的基础。中国开创的这种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的模式,对长期的原油价格将起到“稳定阀”的作用。

  (六)降低市场购买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石油供应

  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可以相对比较稳定地换取国外3000万吨石油供应,相当于中国2008年国家石油总需求的大约4%,国家总石油进口总量的8%。按照协议的利率计算,这意味着中国以每桶约20美元的价格得到石油供应。鉴于中国在现货市场购买多数石油,这是一项重大节省。我国石油进口商为了获得长期的石油进口供应,弥补国内日益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国际石油市场和产油国进行进出口贸易谈判,在国外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设立办事机构,由于众多产油国整治地区趋势动荡,石油生产投资缺乏稳定持久性,获得稳定的长期供应需要耗费大量的市场需求成本。

  (七)规避直接投资壁垒,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

  通过投资获取份额油,运作难度和风险又往往是最高的。一方面,多数国家并不愿将本国资源的开采权拱手让出,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动辄对外资油田实行国有化政策;另一方面,全球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又极为有限,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较晚,因而被迫涉足一些政局或周边地缘形势不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众多产油国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中国石油公司开展跨国石油合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贷款换石油有利于产油国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投资。中国向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将主要用于修建道路、炼油厂、水力发电站、港口及机场等基建设施。这最终会帮助中国海外投资规避直接投资产生的障碍壁垒,有利于中国在石油生产国家和地区树立国际形象。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Tracy,nonameh.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贷款换石油模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