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正常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货币流通正常化是指依据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保持在客观实际需要的水平上,既不过多也不过少的状态。
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标志[1]
一看社会商品可供量与社会货币购买力是否平衡。
这是衡量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货币总是购买商品的,这里的社会商品可供量,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物质商品总量,它既包括进口大于出口的那部分商品,也包括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商品和消费资料商品。而社会货币购买力,则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各方面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它既包括出口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用于购买国内商品的支付能力,也包括现金货币支付能力和存款货币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反映商品可供量与货币购买力关系的全貌。至于其中的数字来源,一般可用工农业总产值或社会总产值,作为社会商品可供量的依据。因为工农业总产值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这样大体可反映出整个国家货币流通的基本状况。
二看经验数据。
这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它包括现金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8);现金流通量与商品库存的比例(1:5)等等。依此再结合计划期的增减变化因素进行调整。其原理基本与第一点相同。
三是看物价指数是否稳定。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时,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下降,体现在价格上,表现为物价上涨,于是产生通货膨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价格是货币币值的显示器,而反映价格变动水平的指标数值是物价指数。因此我们说物价指数是衡量货币流通量多少,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主要标志。这一点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价格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其意义更大。
总之是看商品是否丰富,物价是否稳定,商品生产与流通是否正常。
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意义[2]
首先,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货币流通正常,就能使货币顺利地买到所需要的商品,商品可以顺利实现销售,这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进行。市场上货币多了或少了,对生产和流通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货币多了,就会造成物资供不应求,货币少了,就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从而影响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
其次,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正常稳定的货币流通,是促进工农业产品等价交换,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市场货币量过多,商品供应不足,农民出售农产晶后,在市场上买不到所需要的工业晶,就会挫伤农民交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市场货币过少,就可能使农民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不出去,使国家工业品滞销,妨碍城乡物资交流,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改善。保持货币流通正常化,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不断提高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市场上货币过多,必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
第四,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阵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已不能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市场上货币过多,商品不足,物资供应紧张,就会被有严重资本主义思想的人所利用,出现黑市、投机倒把等资本主义倾向,扰乱市场,破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因此,保持货币流通正常化,有利于防止和打击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活动,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