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亚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职业亚文化是指职业是造成亚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共同的职业会造成相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些成为职业群体选择品牌产品的依据。不同职业的人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具有不同的职业亚文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常形成不同的亚文化群体。
职业亚文化的产生与类别[1]
社会分工客观存在,社会成员常从事不同的职业。职业的差异也会影响成员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因此,不同职业的人常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1)农民的消费心理。我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全国人口63.78Z,农民是消费品市场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农民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及长期经济收入增长偏低,其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消费观念偏于节俭、滞后,常以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消费方式为主。近三十年来,许多农民已打破陈旧观念,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许多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富裕起来。在许多农民中,传统的节俭、保守型消费观念正被打破,开始进人高水准消费的行列。高级别墅、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轿车也正为部分富裕了的农民所拥有。有一部分“两栖人口”,户口在农村,人在大城市打工,他们的收入比在农村务农高,消费能力颇强。又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条件改善,行政区域发生了变化,许多农民改变了过去的消费习惯,喜欢进城购物,导致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缓慢。农村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十分重视,建房仍然是农民首选的消费需求,这一趋势将挤占农民的其他消费份额。农民收入来之不易,购买行为较之城市居民更加精细和慎重,常常是货比三家,分厘必争。商品适用,价格适中,农民才愿问津。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市场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结构性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假冒伪劣商品较多,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大路货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些方面需要有关企业深入农村市场,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农民消费特点开发研制适销对路、满足农民需求的商品,把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变成现实的购买力。
20lO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已达到5919元,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更高,这种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大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近几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激发农民购买家电、轿车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自建住宅或购买城镇中的商品住宅也将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大大缩短了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可以肯定广大农村潜在的消费市场将不断被发掘出来,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2)产业工人的消费心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十分庞大,构成了城镇居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品市场的重要购买力量之一。产业工人中目前有两部分人的消费心理是不同的:大部分在职工人有固定的薪金收入,虽高低有差距,但总体上收入与支出能保持平衡并有不同程度的积余。这是我国居民长期的生活消费观念与储蓄观念所带来的。至2010年未,全国银行居民个人存款达71.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一部分是产业工人的存款。通常,城市工人都能做到在消费时量入为出。近几年随着工资水平不断增长,许多工人的购买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屏幕彩电、空调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已进入他们的家庭,有许多工人购买了商品住宅,改善了居住条件,更有许多工人将收人中较大部分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另一部分是下岗(失业)工人,这部分人由于失去工作岗位,仅依靠下岗后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他们的购买能力很低,不得不尽可能压缩消费。如果夫妻双方都下岗,则压力更大,生活更为贫困,消费能力更低。尽管政府与社会各方面为再就业工程做了不少实事,为一些下岗职工寻找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失业率。如何适当提高这部分人的购买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知识分子的消费心理。知识分子通常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大部分人在科研、教育、医疗、工程技术、管理或政府机关等岗位上工作,他们收入基本稳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亦有部分知识分子从事办企业、经商,这部分人若创业有成,则其购买力大大超过依靠工薪收入消费的人。总体而言,知识分子的购买力较强,理性消费心理占主导地位,同时,他们的购买行为常常要求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有些收入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已从普通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成为富有阶层,他们把购买别墅、高级住宅、高级轿车、出国旅游等作为消费追求的目标。
- ↑ 顾文钧著,顾客消费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05,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