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可用性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美学可用性效应(aesthetic-usability effect)-美学在用户体验中的影响,又叫审美可用性效应
目录 |
美学可用性效应指的是漂亮的界面设计可以让用户对微小的可用性问题更加宽容,用户会对你的视觉设计产生正面情感反馈,也更能容忍网站上的微小可用性问题。
这是因为人类喜欢漂亮且吸引人的设计,用户认为吸引人的产品可用性更好的倾向,也就是用户倾向于将有吸引力的产品视为更有用。人们往往相信看起来更好的东西用起来也更好,即使它们并不是真的更好用或更高效。
1995年,人们第一次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美学可用性效应。日立设计中心的Masaaki Hurosu 和Kaori Kashimura要求252位受访人员对设计可用性及美学吸引力打分,测试了ATM 界面的26个变量。
他们发现,受访者对美学吸引力的评分和感知易用性的相关性比他们对美学吸引力的评分和实际易用性之间的关联更强。Kurosu和Kashimura得出结论:即使是尝试评估系统的底层功能时,用户也会受到既定界面的美学方面的强烈影响。我们的同事Don Norman,在2004写的《情感设计》这本书中,深入探索了这个概念,因为它适应于各种日常事物。
审美可用性效应表明非技术背景的人更倾向于相信,设计美观的产品比其他产品会更有用。当美观的设计没有作用的时候,这些用户不会怪罪无效的功能而是责怪自己。也许是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或者是产品刚好用了你喜欢的颜色,又或者是因为炫目的动画效果打动了你。尽管产品并不尽如人意,这些积极的情绪反应增进了你和产品的互动,它们补偿了产品可用性的缺陷,让你更加宽容。
“但是,它看起来好好看啊。”这相当于「哇,他看起来好帅,性格一定也很好。如果我们没能好好相处,一定是我的错,是我太糟糕了。」[1]
- 两台自动取款机[2]
日本的研究人员制造了两台在功能上完全相同的自动取款机,其按钮的数字及其工作原理都保持一致。唯一的差别是其中一台的按钮和显示屏被设计得更有吸引力。在日本和以色列(研究在此进行了重复以考虑文化差异是否会带来影响),研究者们都发现更有吸引力的机器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更少。
Norman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
1.基本上,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更灵活,并更能为复杂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反,在我们感到沮丧和紧张的时候,大脑的思维就会像位于隧道中的人的视野那样受到限制,我们仅能看到当前面临的问题。
2.我们喜欢去做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事情,我们更愿意去面对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问题。
在UX设计中,这意味着你必须创建能够给最终用户以积极而持久印象的产品。
漂亮的设计可以让用户对微小的可用性问题更加宽容,但对大的问题并不是这样。(就像电子商务第一法则一样,如果用户找不到产品,他们就不可能购买产品。如果可用性很差,即使再精美的设计也不会带来收入。)形式和功能应该共同携手共进。当界面存在严重的可用性问题,或者因为美学牺牲了可用性的时候,用户就会失去耐心。在网站中,人们很快就会离开。
强大的功能也可以让用户对ui界面不那么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