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统计分析报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统计分析报告(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

目录

什么是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结果可以通过表格式、图形式和文章式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文章式的主要形式是统计分析报告。它是全部表现形式中最完善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表格、图形等形式;可以表现出表格式、图形式难以充分表现的活情况;可以使分析结果鲜明、生动、具体;可以进行深刻的定性分析

  统计分析报告,就是指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独特的表达方法和结构特点,表现所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应用文章。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论点、论据、结论的集中表现;它不同于一般的总结报告、议论文、叙述文和说明文;更不同于小说、诗歌和散文;它乃是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数字与文字相结合,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的表现。

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

  由于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和作用不同,统计分析报告的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

  1、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是政府统计机构通过报刊向社会公众公布一个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一般是由国家、省一级以及计划单列的省辖市一级的统计局发布的。如《国家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进度统计分析报告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定期报表为依据,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影响和形成的原因。如月度分析、季度分析和年度分析。从时间上看,它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期中的和期末的统计分析报告;从内容上看,它又可分为专题和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两种。

  进度统计分析报告必须讲究时效,力求内容短小精悍,结构简单规范,看后一目了然。

  3、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综合统计分析报告是从客观的角度,利用大量丰富的统计资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和比例关系、经济效益以及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所形成的一种统计分析报告。

  4、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的一种分析报告。它的目标集中,内容单一,不像综合分析报告那样,要反映事物的全貌。正因为如此,专题统计分析报告更要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灵活选题,做到重点突出,认识深刻。

  5、典型调查报告

  典型调查报告,是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有意识地选择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实际调查后所写成的报告。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各部门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经常采用的一种工作方法。习惯上称为“解剖麻雀”,统计上叫做典型调查

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是以统计数据为主体

  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统计数字语言,来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以确凿的数据来说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和经验、问题与教训、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它不同于用艺术形象刻画的文艺作品,也不同于旁征博引进行探讨研究的各种论文,而是以统计数字为主体,用简洁的文字来分析叙述事物量的方面及其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2、统计分析报告是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说明

  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武器,着眼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量的方面,并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研究。

  因此,统计分析报告是通过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数量研究;进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在整个分析研究中,运用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进行灵活、具体地分析。

  但它又不同于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方法撇开事物的质量,只分析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的形式。而统计分析报告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量的方面基础上,研究说明事物质的规定性。

  3、统计分析报告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统计分析报告属于应用文体,基本表达方式是以事实来叙述,让数字说话,在阐述中议论,在议论中分析。在表现事物时,不是用夸张、虚构、想象等手法,而是用较少的文字,精确的数据,言简意赅,精练准确地表达丰富的内涵。

  统计分析报告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一般是先摆数据、事实,进行各种科学的分析,进而揭明问题,亮出观点,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办法和措施。统计分析报告的行文,通常是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做到统计资料与基本观点统一,结构形式与文章内容统计,数据、情况、问题和建议融为一体。

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

  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好坏,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统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即报告的内容是否丰富,对资料的分析和写作技巧如何;二是统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即分析报告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如何,也就是它的社会效益。后者是衡量分析报告质量的主要标准。从1985年起,国家统计局组织评选优秀统计分析报告,提出了4条评比标准,即基本质量要求:

  1、选题准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形势,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反映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对党政领导的决策能起积极的作用。

  2、资料可靠,观点鲜明,分析深刻,提出一定的见解。

  3、时效性强,反映情况及时。

  4、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文字简洁。

  这4条标准可概括为统计分析报告的“四性”,即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逻辑性。当然,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还应在求“新”和求“深”上下功夫。

  所谓“新”,是指创新。不仅内容有新意,形式也要新颖。要有所创新,就要树立新观念,研究新课题,挖掘新事物、新思想,选择新视角,反映新情况、新特点、新动态,写出新成就、新问题,分析新原因,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所谓“深”,是指深入透彻。要掌握丰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有深刻、透彻的认识。

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

  选准题目,是统计分析报告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遵循选题的原则,选好课题的内容。讲究选题的方法,突出选题的要点。

  (一)选题的方向

  如何才能做到选题准确呢?根据统计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一般应围绕以下重点来选题:

  1、选领导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领导亲自出的题目。

  2、选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或是与中心工作、全局性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课题。

  3、选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苗头性、动向性、突发性的问题。

  4、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5、选各方面有不同看法的重大问题。

  6、选配合中心工作、重要会议提供材料的课题。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题,不要为了分析而分析。当然选题中还要对主观条件加以考虑,课题所需资料的来源渠道是否畅通,干部力量是否能胜任,时间是否赶得上领导决策的需要等。

  (二)选题的技巧

  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要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注意结合以下“三点”来进行。这“三点”就是注意点、矛盾点和发生点。

  1、“注意点”

  注意点是指管理过程中,领导和群众比较注意的地方。比如说,从全国来说,第一季度要总结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要开一些重要的会议,如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成为“注意点”,到了第四季度要预计计划完成情况,做好下一年度的各项准备工作,此时的“注意点”又转移到本年计划的完成情况上来了。

  2、“矛盾点”

  矛盾点是指管理过程中,问题比较集中,事情比较关键,影响比较大或争论比较多的地方。例如,近年来的市场疲软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下岗职工再就业、商品房投诉等问题,就是“注意点”。

  3、“发生点”

  发生点是指管理过程中,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还未被多数人认识之时,也即人们所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如,近年来开展的消费信贷商品房抵押贷款等。

  总之,只要能抓住这“三点”来进行选题,统计分析报告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要抓好这“三点”,必须做到“六经常”。即:

  • 经常深入实际,深人群众,了解情祝;
  • 经常了解党政领导的意图和工作动向;
  • 经常走访有关主管部门;
  • 经常研究统计资料;
  • 加强理论学习,经常阅读报刊;
  • 经常讨论研究,发挥集体智慧

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1、主题要突出

  主题是统计分析报告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文,是文章的灵魂与统帅。统计分析报告要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抓住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展分析工作。内容要紧扣主题,从统计资料反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中,抓住重点问题,突出主题思想加以阐述。

  2、材料和观点要统一

  统计分析报告必须以统计资料为依据,但不能搞资料堆砌,要用统计资料来说明观点。这就要求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必须处理好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统计资料要支持报告所说明的观点,而观点要依:据统计资料,做到材料与观点的辩证统一。如果材料与观点脱节,便失去统计分析报告的说服力。

  3、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

  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不仅是运用的统计数字要准确可靠,而且要准确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要求编写统计分析报告要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推理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判断是以准确的统计数字为依据的;推理,是以充分的依据为前提的。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从事物发展上说,就是要有根有据,符合客观的规律性;从思维发展上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合乎事物的逻辑性。判断和推理的结果,前后不能矛盾,左右不能脱节,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4、结构要严谨

  结构要严谨,是指统计分析报告内容的组织、构造精当细密,无懈可击,甚至达到“匠心经营,天衣无缝”的地步。这就要求首先要思想周密,没有“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其次要组织严谨,没有“颠三倒四”,“破绽百出”。因此,结构能否严谨,首先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作者只有充分认识与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把它顺理成章地表达出来。

  5、语言要生动、简练

  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高低,首先在于内容正确;其次还要讲究词章问题。如果用词烦琐,语言不通,词不达意,就不能较好地表述分析的结果。所以,写一篇较好的分析报告,要善于用典型的事例、确凿的数据、简练的辞藻、生动的语言来说明问题。切忌文字游戏、词句堆砌,形式排比、华而不实。

  6、报告要反复研究、修改

  写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章一样,必须反复研究和反复修改,做到用词恰当,符合实际。统计分析报告要进行反复研究和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观点是否符合政策,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文章结构是否严密,文字是否言简意明,表达是否准确得当。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好的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的实例

实例1

                                耕地 粮食 人口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这句话道出了粮、地、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建国以来,我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不断发生变化,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状况起来越明显,现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一、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翻开我县耕地面积记载史册,1950年全县有122万亩耕地,以后每年都在减少,到1988年只剩81万亩,减少了33.6%,平均每年减少10513亩。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粮食单产低且不稳,主要还是依赖于足够的耕地规模,来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换句话说,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本。从我县看,由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作物播种在薄弱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建国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5.8万亩,1988年减少到53.3万亩,减少了49.3%。

  二、粮食产量下滑,征购减少,反销增加

  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影响,我县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1988年全县粮豆产量为7.6万吨,比1949年减少4.5万吨,下降37%。40年来粮食产量发生过11次升降变化。年产量最高的1975年达到22.3万吨,之后虽有升降,但总的是趋向下滑。1985年仅产出6.63万吨,比1975年下降70.3%,1988年比1975年下降60%。

  由于粮食产量不稳,并且在波动中不断下降,全县粮食征购减少、返销增加,连年给国家造成困难。1988年全县征购粮食为0.7万吨,返销粮食为4万吨。与1970年相比,征购粮减少1万吨,返销粮增加3.8万吨,增长17.4倍。

  三、人口增加,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每况愈下

  建国40年来,全县人口除4个年度下降外,其余36个年度都是增加的。40年中平均每年增加6084人,等于每三年增加一个弟兄山镇。1988年末,全县人口是59.98万人,是1949年的1.7倍。没实行计划生育的1970年前,平均每年增加9542人。1971年后虽实行计划生育,但平均每年仍增加2387人。

  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减少,粮食减产,人均占有耕地和粮食每况愈下。1949年全县人均耕地3.2亩,1988年减少到1.3亩,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339公斤,1988年仅有127公斤。

  四、耕地、粮食、人口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建国40年来,我县的耕地面积以每年0.9%的速度下降,粮食产量以每年1.1%的速度减少,人口总数却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人均耕地和人均产量以每年2.2%、2.4%的速度递减。如果今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仍然保持前40年的平均变动速度,我县的耕地面积到2066年将全部被非农用地占用,人口将发展到106万人,粮食无处可种。这是一个非常严峻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不可掉以轻心。从现在起应当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制止乱占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简析:

  这篇统计分析报告在接触浩繁的统计数字中,注意指标数据的关系,善于发现矛盾,研究问题,勤于积累资料,抓准问题,及时写作。

  这篇统计分析报告是作者深入到几个乡镇了解到农村占用土地情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出于高度负责的精神写出的。作者发现,农村新建房屋连片,耕地被大量吞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而人口有增无减,粮少人多的矛盾日趋尖锐。而在极为严峻的问题面前,作者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科学整理了40年的全县人口、耕地、粮食的全部统计数据,调整了指标范围和口径,并经过多方面鉴别、核对,又做了统计分析表,从中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对所分析问题的明确认识,写出了有理有据、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简练的分析报告。

  由于作者抓住了一个极为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份优秀的引人注意的分析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县领导的重视。该县的县长批示建议将此件以政府简报或办公室文件形式转发县直各部门及各乡镇政府。向全县各部门敲响了警钟。

实例2

                                 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

  一、人民生活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看,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3元,扣除价格因素,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倍和2.1倍,年均增长8.1%和6.2%。据国家统计局分析,到1997年,我国居民已经走过了4/5的小康生活之路,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小康生活目标。

  二、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到1997年,已建立普通高等学校1020所,是1952年的5.1倍;在校学生达317.4万人,为1949年的27.1倍,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在校学生的比重由1949年的2.2人,1978年的8.9人,提高到1997年的25.7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专门学院,很多省有综合性大学。

  1997年全国共有各类中等学校9.28万所,在校学生达6995.2万人,是1949年的55倍。小学62.9万所,在校学生达1.4亿人,是1949年的5.7倍。普及义务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7年底,全国通过“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县为1882个,人口覆盖率达65%以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地区达到9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接近99%。

  三、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1997年,共有书刊出版社528个,书店1.4万个。全年共出版图书12万种,为1952年的8.76倍,为1978年的8倍。1997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61个,为1949年的48.4倍,为1978年的2.2倍,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1997年,全国共有博物馆1282个,为1952年的36.7倍,为1978年的3.7倍。文物机构1984个,大批文物和重要考古、科技、历史资料得到保存。这些机构宣传了科技文化知识,展示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了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医疗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到1997年底,全国各级医院由1949年的2600个发展到67911个,增加26.1倍,一个遍布全国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已基本建立起来。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由1949年的8万张,增加到290万张,增加36.3倍;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由1949年的1.5张,增加到23.5张,增加了15.7倍,其中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床位占60%。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439.9万人,为1949年50.5万人的8.7倍;每万人口医生数由1949年的6.7人增加到16.1人,增加了1.4倍。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提高到70岁,增加了近一倍。

  五、体育事业

  经过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普及,群众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各地以全民健身为主旨的各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据统计,1998年有3亿多人次参加了第四届全民健身宣传周的活动;国家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网络,首次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成年人体质状况;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到1998年底人数已经接近10万人;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奥运争光计划逐步落实。199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3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记录68次;目前我国体育人口(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适合强度者)比重为31.4%,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Vulture,Angle Roh,Dan,Cabbage,鲈鱼,Yixi,Mis铭,LuyinT.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统计分析报告"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2.95.220.* 在 2013年12月23日 10:49 发表

不错~ 受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