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效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经济政策效益是指制定和实施某项经济政策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之比。
经济政策效益的内容[1]
一是经济政策价值。经济政策价值是指经济政策主体运用经济政策而作用于经济政策客体并实现自身的利益和意志,以及经济政策客体受经济政策作用来反映和体现经济政策主体的利益和意志,即经济主体的需求与经济客体的有用性的统一。经济政策价值是经济政策效益的内在性质,而经济政策效益则是经济政策价值的外在表现。没有经济政策价值也就没有经济政策效益,没有经济政策效益也就无所谓经济政策价值。经济政策标准就是这两者的统一。
二是经济政策效果。经济政策效果是指经济政策运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的成果和收益。它是经济政策效益的一个表现方式。经济政策效果可分为政治效果、技术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经济政策效果是经济政策标准的外在化的存在方式。
三是经济政策效率。经济政策效率是指经济政策运行过程中完成工作量(运动量)的大小,即制定实施经济政策的工作量与经济政策效果的比率。一般说来,经济政策效率就是经济政策成果与所付出代价的比率。它是经济政策效益的一个指标。经济政策效率低下的经济政策,其效益不会高。经济政策效率是经济政策标准在现实中的速度规定。
经济政策效益的计算公式[2]
E=R/C;或E=R-C
式中E为经济政策效益,R为政策产出或政策收益,C为政策投人或政策成本。从理论上考察,上述经济效益指标应该能够概略地反映经济政策的效益状况。但是由于政策成本C和政策收益R计算上有一定难度,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为简化和易于明了反映经济政策效益,有时也用政策目标实际值和政策目标值之比,来表示政策实施的效益,如下式:
EM = M1 / M0
式中EM为政策效益,M0为经济政策目标值,M1为经济政策目标实际值,则EM反映经济政策实际目标值偏离政策目标程度,如果EM为0,则表明既定政策目标根本没有实现。
比如我国2002年GDP的增长速度原定为7%,而年终国家统计局公布实际为8%,则经济政策效益EM为114.3%(0.08/0.07),表明1998年经济增长政策目标已较好地实现。这个经济政策效益指标只反映实际经济政策目标值和经济政策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偏离愈小愈好。
经济政策效益的意义[1]
不断地提高经济政策效益,即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的政策消耗,完成数量尽可能多的或质量尽可能好的政策任务,发挥经济政策最佳的功能,以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政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政策效益在经济政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关系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命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政策效益能否提高,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经济政策运行,制约着这个系统工程的整体效益。“效益就是生命”,对于经济政策活动来说,经济政策效益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经济政策运行过程中办事拖拉,信息不灵,决策不准,施政不快,文山会海,公文旅行,只划圈圈,坐而论道,耽误时机,这种低下的经济政策效率是不会有什么经济政策效益可言的,甚至会产生负效应。如此发展下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岌岌可危。
二是经济政策活动的根本宗旨。经济政策效益是一切经济政策活动的根本宗旨,贯穿于经济政策活动中的主线,研究和运用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抓住这根主线。离开经济政策效益便没有经济政策活动。
三是经济政策观念变革的核心。树立经济政策效益观念是变革经济政策观念的核心。人们树立了经济政策效益的观念,就会珍惜时间,竭力发挥经济政策功能,提高经济政策运行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政策价值,进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是各项经济改革的准绳和目的。各项经济改革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提高经济政策效益。能否提高经济政策效益,是检验各项经济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或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