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支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经济建设支出是指国家财政拨付的用于经济建设的各项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的内容[1]
经济建设支出主要包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出,支持企业的挖潜改造支出,拨付的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拨付的贷款贴息支出,专项建设基金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以及其他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的特点[2]
(一)生产性。这是经济建设支出与其他财政支出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流动资金支出,挖潜改造资金支出,新产品试制费支出,还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都属于生产性支出,其使用结果,不但保存原有的社会产品价值,而且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价值的增殖。这是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二)连续性。这是由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决定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再生产必须连续进行。而这就需要有连续不断的经济建设支出从财力上予以保证。
(三)双重性。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可把经济建设支出分为生产性投资支出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费支出。前者属于生产性积累支出,其使用结果,能实现价值的增殖;而后者则带有消费性质,其使用结果,只是消耗原有的物质财富,并丧失其价值,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或增殖。这两类支出性质上的不同,导致经济建设支出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双重性。
(四)增长性。社会王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总是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它是实现扩大再生产,进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保证。
经济建设支出的意义[2]
(一)经济建设支出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安排经济建设支出,不仅满足了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而且满足了大规模地进行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从而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保证了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
(二)经济建设支出是提高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和技术的落后面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就需要财政通过经济建设支出,一方面支持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提高它们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把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为实现经济的腾飞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三)经济建设支出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有效方法。分配是生产的前提,财政通过经济建设支出的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倾斜,可有效地调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生产要素的配置,既有利于新的生产结构的形成,也便于调整失衡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四)经济建设支出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支出,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提高国民经济技术装备水平,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这一切最终必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在此基础上,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相应提高,生活状况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