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是粗放扶贫的对称。
精准扶贫,追其根本,即粗放、低效的扶贫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在:
1、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老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2、部分地区舍不得脱“贫困帽”,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3、“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
4、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注重抓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进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坚持四个施策: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通过五种渠道: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十项具体工程: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进一步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大局,并重点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下的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二是贫困残疾人数量逐年减少。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贫困残疾人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落实。5年来,有超过500万的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00多万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门以上的劳动技能,44.5万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8.3万贫困残疾人通过康复扶贫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了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
三是助推了保障贫困残疾人脱贫制度的建立。国务院制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下称“两项补贴”)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其中“两项补贴”制度已在全国所有行政区划内建立,2100万人次残疾人从中受益,“两项补贴”已成为当前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大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