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粉红税(Pink tax)
目录 |
“粉红税”指的是某些产品在功能上相同或相似,但针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价格不同,一般来说,女性的支出更高。更直白一点,称呼为“性别税”。因为有些商品税率不同,比如女装的进口税就比男装高;而有些商品,女性版本的设计本身就比男性版本高,自然也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另外,粉红税也包括男性用不上的女性用品,比如每个月的格外消费。
早在1930年代,美国在起草消费税体系时就提出了粉红税。
粉红税本质上是指女性在商品或者服务上受到的价格歧视。
美国消费者协会曾经对美国的5大类397种价格产品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占了42%,而男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仅有1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男女收入差距,美国女性平均收入仅占男性的78.6%。
智利全国消费者服务局(Sernac)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功能相同而价格不同的产品调查显示,21.9%的产品价格存在性别差异,而根据abc7news的报道,女性平均每年要比男性在同类产品上多花费1300美元。
发起#AxThePinkTax(砍掉粉红税)倡议的Sherry Baker表示:“到了30岁时,平均每个女性比男性多花4.056万美元。每年,女性都要比男性在同类商品上多消费,这些商品包括T恤衫、个护产品和服务,而且这种花销差异大多是因为产品本身的高溢价所造成的。”
2015年,纽约市消费者事务局(Department of Consumer Affairs)做了一项研究,覆盖5大类、30-35个小类、800件单品。数据显示,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消费7%,从孩童时期的衣物玩具,到长大后的健康消费,无一漏网。
DCA调查的近400种商品来说,女性平均比男性要多付7%的“粉红税”。具体到产品的种类中,个人护理类产品(如洗发水、剃刀等)的“粉红税”指数最高。
官方机构的调查和媒体的分析主要显示出4种原因:
1、关税
此如:美国进口女装比进口男装关税高
2、价格分化
为吸引女性,商家会把包装做特殊设计,增加成本
3、市场垄断
4、价格歧视
认为女性对价格不敏感、更愿付高价买高级产品和服务
纽约大学鲁丁运输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研究,认为“粉红税”对于女性的影响也体现在通勤上。研究结果显示:在纽约,女性在每日交通上的花费要高于男性,平均每年多出1200美元。
而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女性对于公共交通的不安。
超过一半的女性受访者担心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受到骚扰,因为86%的骚扰事件都发生在地铁上。大约13%的女性表示,在深夜乘车时会改变自己的穿着,而29%的女性直接选择不在深夜使用公共交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在交通上的花费。
这项研究还探讨了女性另一个维度的支出,即照顾家中的儿童而带来的交通支出。
研究显示,全美大约四分之三家庭看护孩子的责任落在母亲身上,而较之拥挤的地铁,带孩子乘坐出租车被认为是个更好的选择——这平均为每月增加了75美元的开销。
英国女权活动家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兹在《隐形的女性》一书中提到,现在很多地方的道路规划,重点服务的都是汽车,是方便汽车通行的。而在一个家庭中,汽车多半是男性在使用,他们使用的途径多是上班下班两点一线。
但对女性而言,她们的出行往往是多线程的,可能需要到这个地方买东西,那个地方接小孩。
于是,以汽车为主要考量对象的城市运输规划,就没有考虑到妇女的需求,公交、地铁等公共运输常常设计得不合理,女性在周转中就会浪费许多时间。
1994年,加州进行了一项性别定价研究,研究显示,每年女性在个护服务,诸如理发、干洗上多花费1350美元;25年后的今天,女性在此消费类别要多花2135美元。
2016年,CBS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一男一女两个制片人拿着几乎一样款式、一样尺寸的纯棉衬衫,去不同的干洗店要求同样的服务,女性消费者的账单就是比男性多。在一间干洗店,女制片人的账单是7.5美元,男制片人的账单是2.85美元;在另一家干洗店,女制片人比男制片人多花了3美元。当被询问原因时,店员表示,因为对不同性别消费者会使用不同的机器。但这个说辞很快被同行打脸——干洗上装不用区别对待。